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脊柱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脊柱骨

脊柱骨,又稱「脊骨」、「脊梁骨」,為人體軀幹之中軸,由33節椎骨所構成,具有支撐軀體、保護脊髓之功能。中醫理論中,脊柱不僅為骨骼結構,更與經絡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尤其與督脈循行路線相合,故有「陽脈之海」之稱,主司一身之陽氣。

結構與分部
脊柱骨依其位置與功能,可分為五部:

  1. 頸椎:共7節,上承頭顱,下接胸椎。中醫認為,頸椎與「天柱」相關,為清陽之氣上達頭面之通道,若頸椎失調,易致頭暈、目眩等症。
  2. 胸椎:共12節,與肋骨相連,構成胸腔。中醫視其與臟腑之背俞穴相應,如心俞、肺俞等,故胸椎錯位可能影響相應臟腑功能。
  3. 腰椎:共5節,位於腰部,承載上半身重量。中醫認為「腰為腎之府」,腰椎病變常與腎氣虛衰、風寒濕邪侵襲有關。
  4. 骶椎:原為5節,成年後融合為一骶骨。骶部與「八髎穴」相鄰,為調理婦科、泌尿系統之要區。
  5. 尾椎:原為4節,退化融合為尾骨。中醫理論中,尾骨與「長強穴」相連,為督脈起始之處,與陽氣升發相關。

中醫生理與病理
脊柱於中醫屬「骨」之範疇,由腎所主,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腎主骨生髓」,故脊柱之強健與否,與腎精充盛密切相關。若腎氣不足,易見腰脊酸軟、骨質疏鬆;若外感風寒濕邪,或跌撲損傷,則可能導致「骨錯縫、筋出槽」,引發痹證或經絡阻塞。

此外,脊柱與督脈、足太陽膀胱經相繫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,膀胱經分布多處背俞穴,故脊柱病變可能影響全身氣血運行,表現為肢體麻木、臟腑功能失調等。歷代醫家亦重視「整脊療法」,透過調整脊柱位置以疏通經絡,達到治病之效。

名詞考據
古籍中脊柱骨亦稱「脊膂骨」,《醫宗金鑑》載:「脊骨者,乃全身之支柱」,強調其支撐作用。而「脊梁」一詞,除指骨骼結構外,於中醫文化中更隱喻人體陽氣之支柱,反映其生理與象徵意義之雙重內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