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繭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白繭唇

白繭唇為中醫病名,屬唇部疾患之一,多因外感熱病(如傷寒)或情志過激(如發驚)後,邪熱內蘊、氣血失調所致。其特徵為唇色蒼白而腫脹,常伴隨眉棱骨疼痛、四肢厥逆、頭目眩暈、口氣穢濁、面頰浮腫、牙關緊閉或狂躁逆亂等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毒熾盛:外感溫熱之邪,或傷寒化熱入裡,熱毒上攻唇口,灼傷津液,致唇色白而腫脹。
  2. 痰熱擾神:情志不遂,驚恐過度,氣機逆亂,痰濁內生,與熱相搏,上蒙清竅,故見神誌異常、痰涎壅盛等症。
  3. 氣血失和:熱邪耗氣傷陰,血行不暢,唇失濡養,故色白無華,兼見氣逆眩暈。

辨證論治

  1. 熱毒壅盛證

    • 主症:唇白腫脹,口氣臭穢,面赤頤浮,煩躁狂逆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火解毒、涼血消腫。
    •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。方中石膏、知母清氣分熱;黃連、黃芩瀉火解毒;生地、丹皮涼血散瘀;可酌加連翹、玄參以增強清熱利咽之效。
  2. 痰熱擾神證

    • 主症:唇腫色白,痰涎壅盛,神昏譫語,齒擊目竄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痰、開竅醒神。
    • 方藥清氣化痰丸安宮牛黃丸加減。前者以半夏、陳皮化痰理氣,黃芩、瓜蔞清熱滌痰;若神昏甚者,可配牛黃、麝香以開竅。
  3. 氣血兩燔證

    • 主症:唇白而乾,眩暈厥逆,骨節煩疼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氣涼血、益陰和營。
    • 方藥犀角地黃湯生脈散加減,以水牛角、生地清熱涼血,人參、麥冬益氣養陰。

相關古籍記載
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唇白腫痛,多屬陽明熱毒上衝」;《張氏醫通》則載:「驚後唇白,痰熱交熾,當瀉火滌痰」。此症與現代醫學「唇炎」或「感染性口唇腫脹」有部分相似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辨證,從熱、痰、氣血層次論治。

針灸療法

可配合針刺合谷(手陽明大腸經)、內庭(足陽明胃經)以瀉陽明鬱熱;痰盛者加豐隆(足陽明絡穴)化痰通絡;神誌不寧者刺人中(督脈)醒腦開竅。

白繭唇之治療,首重辨明熱毒與痰濁之偏盛,兼顧氣血調和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