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急性腸梗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急性腸梗阻(中醫稱「腸結」或「關格」)
急性腸梗阻為急腹症之一,指腸道氣機壅滯,傳導失司,致腸內容物無法正常通行。中醫古籍多將其歸於「關格」或「腸結」範疇,如《醫貫》云:「關者不得出,格者不得入」,描述其氣機閉阻之病機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內外合邪,導致腸道氣血瘀滯、通降失常:
- 氣機失調:情志不遂或外邪犯裡,致肝脾氣滯,腸腑傳導失職。
- 飲食所傷:過食生冷、黏膩或暴飲暴食,積滯阻滯腸道。
- 寒熱蘊結:寒邪凝滯,腸絡拘急;或熱毒內蘊,燥屎內結。
- 瘀血蟲積:宿瘀內停,或蛔蟲聚團,阻塞腸道。
- 機械性梗阻:如腸扭轉、疝氣嵌頓、腫瘤壓迫等,屬「有形之邪」阻滯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腹痛(多為陣發性絞痛)、嘔吐(初期為胃內容物,晚期可吐糞樣物)、腹脹如鼓、大便閉結、無矢氣。
- 體徵:腹部拒按,可觸及包塊;舌質暗紅、苔黃燥或白膩,脈弦緊或沈澀。
- 重症:面色蒼白、四肢厥冷、神昏譫語,為氣血逆亂、毒邪內陷之危候。
證型辨治
中醫治療以「通腑開結」為大法,依病因分型施治:
-
熱結腑實
- 證候:腹痛劇烈、拒按,發熱口渴,舌紅苔黃燥,脈洪數。
- 治法:峻下熱結。
- 方藥: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)加減,可酌加桃仁、赤芍活血化瘀。
-
寒凝腸腑
- 證候:腹痛遇冷加重、得溫稍減,嘔吐清水,舌淡苔白,脈沈遲。
- 治法:溫陽通下。
- 方藥:大黃附子湯(大黃、附子、細辛)合溫脾湯加減。
-
氣滯血瘀
- 證候:腹痛如刺、固定不移,腹脹嘔逆,舌紫暗有瘀斑,脈澀。
- 治法:行氣活血、通腑散結。
- 方藥:桃核承氣湯(桃仁、桂枝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)合膈下逐瘀湯加減。
-
蟲積阻結
- 證候:腹痛時作時止,吐蛔或便蟲,腹部可捫及條索狀物。
- 治法:安蛔驅蟲、通裡攻下。
- 方藥:烏梅丸合復方大承氣湯加減。
外治與輔助療法
- 針灸:取足三里、天樞、上巨虛等穴,配合電針以行氣止痛。
- 灌腸:以中藥煎劑(如大承氣湯)保留灌腸,直接通導腸腑。
轉歸與預後
若及時通下開結,多可緩解;若延誤治療,恐致「腸壞死」或「熱毒內陷」,轉為厥脫重症。對器質性病變(如腫瘤、腸扭轉)所致者,需結合西醫手術治療。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由中醫師辨證使用,不可自行套用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