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急下存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急下存陰

定義與概念

急下存陰乃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,指運用峻下瀉熱之劑迅速通便泄熱,清除腸道燥結,從而保存人體津液,防止熱極生風、陰竭陽脫等危重變證的一種急救治法。此法體現「急則治標」的治療原則,具有「釜底抽薪」之效,通過瀉下陽明腑實以截斷病勢發展。

理論基礎

此治法源於《傷寒論》陽明病篇與少陰病篇,張仲景創立三承氣湯為其代表方劑。其核心機理在於:

  • 陽明腑實耗陰:燥熱內結陽明,灼傷津液,形成「實熱-津傷」惡性循環
  • 少陰熱化傷陰:少陰病熱化證中,熱邪亢盛,真陰受灼,呈現「標熱本虛」之候
  • 六腑以通為用:遵循「實則瀉之」治療原則,通過瀉下實熱以斷陰傷之源

臨床特徵

適用本治法之典型證候包括:

  • 熱象:壯熱不退(多見日晡潮熱),面赤氣粗
  • 燥結:大便秘結不通,或下利清水(熱結旁流),腹滿硬痛拒按
  • 津傷:口乾舌燥,渴喜冷飲,唇焦齒垢
  • 舌脈:舌質紅絳,苔黃燥或焦黑起芒刺,脈沉實有力或滑數

經典方劑

  1. 大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芒硝)

    • 主治:痞滿燥實俱備之陽明腑實重證
    • 特點:峻下熱結,盪滌腸胃
  2. 小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)

    • 主治:痞滿實而不燥之陽明腑實輕證
    • 特點:輕下熱結,和胃消痞
  3. 調胃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甘草)

    • 主治:燥實為主,痞滿不甚者
    • 特點:緩下熱結,調和胃氣

辨證要點

  1. 陽明三急下(《傷寒論》252-254條)

    • 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(熱極傷陰,肝風內動)
    • 發汗不解,腹滿痛(表邪入裡化熱)
    • 發熱汗多(熱迫津泄)
  2. 少陰三急下(《傷寒論》320-322條)

    •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乾(熱化傷陰)
    • 自利清水色純青(熱結旁流)
    • 腹脹不大便(燥屎內結)

治法特點

  1. 標本同治:雖以瀉下治標為主,實含「瀉熱存陰」之標本兼顧作用
  2. 因勢利導:順應陽明「裡熱外達」之勢,使熱邪從大便而出
  3. 截斷病傳:防止熱極生風(痙厥)、陰竭陽脫等危候

現代應用延伸

當代中醫臨床將此治法拓展運用於:

  • 急腹症(如腸梗阻、急性膽囊炎)之熱結腑實期
  • 感染性疾病高熱伴腑氣不通者
  • 腦血管意外之陽明腑實證
  • 代謝性疾病(如糖尿病酮症)屬胃腸實熱者

此治法充分體現中醫「通腑泄熱」與「存陰保津」的辨證統一,為溫病學「逐邪護正」治療思想的重要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