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急驚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急驚風
急驚風為中醫兒科常見急症,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其發病驟急,以高熱驚厥、神昏抽搐為主要特徵。此症多見於小兒,因稚陰稚陽之體,臟腑嬌嫩,易受外邪引動內熱,風火相煽,痰熱壅盛,終致肝風內動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急驚風之成因,主要責之於「熱、痰、風、驚」四證相互搏結:
- 熱極生風:小兒陽氣偏盛,若外感風熱,或乳食積滯化火,內熱熾盛,燔灼肝經,引動肝風。
- 痰蒙清竅:脾常不足,運化失司,痰濁內生,上蒙心神,壅塞經絡,加劇抽搐神昏。
- 外邪鬱閉:風寒或風熱之邪襲表,鬱而化火,內傳心肝,風火相煽,發為驚厥。
臨床表現
- 急性期:驟然高熱面赤,唇燥煩躁,雙目上視,牙關緊閉,頸項強直,四肢抽搐,甚則角弓反張。
- 痰熱徵象:喉間痰鳴,氣促喘憋,涕淚俱無,指紋青紫達氣關或命關。
- 發作特點:或陣發性抽搐,時作時止;或持續不止,昏迷不醒。
急救與治療
外治急救法
- 掐穴開竅:重掐人中、合谷以醒神;配印堂、湧泉降火鎮驚。
- 針刺泄熱:急刺中衝、少商(三棱針點刺出血),或針合谷、太衝(瀉法),以平肝熄風。
- 通竅醒神:以嚏驚散吹鼻取嚏,繼灌服蘇合香丸(寒閉者宜之)或至寶丹(熱閉者宜之),助開竅醒腦。
內服方藥
急驚風屬「實熱證」,治當清熱豁痰、鎮肝熄風,分證選方:
- 熱盛動風:用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利驚丸(青黛、輕粉、牽牛末)瀉火逐痰;或瀉青丸(龍膽草、梔子、大黃)清肝瀉熱。
- 痰熱壅盛:選抱龍丸(天竺黃、膽南星、辰砂)清心滌痰;或《古今醫統》消驚丸(天麻、蟬蛻、全蠍)熄風定驚。
- 毒熱熾盛:以五福化毒丹(玄參、桔梗、赤苓)清熱解毒,涼血消斑。
辨證要點
急驚風須與「慢驚風」鑒別:後者多因脾腎陽虛、虛風內動,起病緩而抽搐無力,治宜溫補。而急驚風屬陽、熱、實證,病勢急猛,需把握「熱、痰、風」三證孰輕孰重,靈活施治。若熱不退,可佐以石膏、羚羊角粉清熱鎮痙;痰多者加竹瀝、薑汁化痰通絡。
此症雖以急救為先,然病後易耗氣陰,可繼用鉤藤飲(鉤藤、天麻、人參)調理,以防復發。歷代醫家如錢乙、萬全等,皆強調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,臨證需分階段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