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白黃
白黃為中醫病證名,屬三十六黃之一,首載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。此證以面色乾枯無華、目下赤紅、口乾舌縮為主要特徵,並伴隨心中恍惚不安、四肢煩重不舒等症狀。其病因多與濕熱內蘊、氣血失調,或臟腑功能受損相關,病機涉及肝膽疏泄失常、脾胃運化失職,致使濁邪內停,燻蒸肌膚而發黃。
證候分析
- 面色乾枯:反映氣血不足或津液耗傷,臟腑失養。
- 目下赤紅:肝開竅於目,赤色主熱,提示肝經鬱熱或陰虛火旺。
- 口乾舌縮:津液虧虛或熱盛傷陰之象,常見於濕熱久蘊或陰分受損。
- 心中恍惚:多因熱擾心神或氣血虛弱,心神失養所致。
- 四肢煩重:濕邪困阻經絡,氣機不暢,或脾虛濕盛,肢體失於濡養。
治法與方藥
- 內服方:以《聖濟總錄》地黃當歸湯為主方,功能滋陰養血、清熱化濕。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、養陰生津;當歸補血活血,兼顧調和營衛;可酌加茯苓、澤瀉滲濕健脾,黃芩、梔子清泄肝膽鬱熱。
- 外治法:配合灸烙法,以溫通經絡、散結消黃。常用穴位如肝俞、脾俞、足三里等,以艾灸或烙法刺激,助氣血運行。
與黃疸之關聯
白黃屬廣義黃疸範疇,然其證候偏重於陰血虧虛與濕熱並見,與陽黃(熱重於濕)、陰黃(寒濕內阻)有所區別。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,若兼見身目鮮黃、小便黃赤者,可參照黃疸治法,酌加茵陳、金錢草等利膽退黃之品。
古籍補充
《聖濟總錄》強調此證「榮衛痺滯」,提示氣血不通為病機關鍵,後世醫家亦重視調理氣血,如《醫學綱目》提及「血虛發黃」者,可配伍芍藥、川芎等行血之藥,以助退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