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急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急黃
病名:急黃為黃疸病中病勢急驟險惡者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黃病諸候》。此病多因溫熱毒邪熾盛,內燔營血,導致氣血兩燔,病情兇險,變化迅速。
病因病機:急黃之成因,主要為外感疫毒或濕熱穢濁之邪,蘊結脾胃,熏蒸肝膽,致使膽汁外溢;或熱毒深入營血,迫血妄行,甚則內陷心包,蒙蔽神明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毒、熱、瘀、閉」,熱毒壅盛,瘀阻脈絡,氣機閉塞,故見諸般危候。
臨床表現:
- 主症:高熱煩渴,小便短赤,猝然面目及全身發黃,黃色鮮明如金(陽黃)或晦暗如煙熏(陰黃)。
- 兼症:胸腹脹滿,脅痛拒按,甚則神昏譫語,抽搐痙厥;或見吐衄、便血、肌衄(發斑),舌質紅絳,苔黃膩或焦燥,脈弦滑數或洪大。
- 危重徵兆:若初起未現黃疸,而卒然死亡後身面發黃者,亦屬急黃範疇,此乃毒邪內閉,氣血逆亂所致。
證候分型:
- 熱毒熾盛證:以高熱、黃疸迅速加深、煩躁口渴為主,治宜清熱解毒、瀉火退黃,方用黃連解毒湯合犀角散加減。
- 熱入營血證:見神昏譫語、發斑衄血,治宜涼血解毒、開竅醒神,方選神犀丹或清營湯配合安宮牛黃丸。
- 瘀熱互結證:黃疸深重,脅下痞塊(肝脾腫大),舌紫暗,需活血化瘀、解毒通絡,可用桃仁承氣湯加茵陳、梔子等。
治療原則:
急黃屬中醫急重症,當以「清熱解毒、涼血開竅」為大法,並需辨明濕熱偏重或熱毒熾盛。常用方劑如:
- 犀角散(犀角、黃連、升麻等)清熱涼血,適用於熱毒熾盛。
- 梔子丸(梔子、黃柏、大黃)通腑泄熱,適用於兼見便秘者。
- 安宮牛黃丸、紫雪丹等用於熱陷心包、神昏抽搐者。
相關疾病:
急黃可見於現代醫學之急性肝壞死、亞急性肝萎縮、化膿性膽管炎,以及鉤端螺旋體病(黃疸出血型)等疾病。其病理特點與中醫「瘟黃」相似,均屬疫毒內侵,然急黃更強調發病之迅猛與預後之凶險。
文獻溯源: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急黃乃「熱毒所加」,後世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闡述其「命在頃刻」之危象。清代溫病學派則將此類病證歸於「疫黃」「瘟黃」範疇,強調其傳染性與熱毒特性。
附註:
急黃之辨證需緊扣「毒、熱、瘀、閉」四字,治療時尤重及時祛邪,防其內陷。若見陰傷或陽脫之變證,則需配合益陰回陽之法,然總以解毒透邪為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