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急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急黃

急黃,又名瘟黃、急性黃疸型肝炎,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肝炎。病因主要是急性肝炎病毒的感染,包括A型、B型、C型、D型和E型。

症狀

急黃的臨床症狀包括發熱、乏力、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黃疸、肝脾腫大、皮膚和黏膜黃染,尿色加深,大便色淺等。

診斷和治療

診斷急黃主要基於臨床表現、實驗室檢查和肝臟穿刺活檢。

治療方面,主要是對症支持治療和抗病毒治療。對症支持治療包括休息、補充水分和電解質、糾正酸鹼平衡和電解質紊亂,控制感染等。抗病毒治療主要使用幹擾素α和利巴韋林。

預後和預防

急黃的預後取決於病因、病情嚴重程度和治療是否及時。大部分患者可在數周內完全恢復,少數患者可能發展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。約1%-2%的患者可能發展為急性肝衰竭,病死率高。

預防急黃主要包括接種疫苗、避免不安全性行為、避免共用注射器、避免接觸血液和體液,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等。

刪除: 急黃,病名。黃疸病病勢急驟險惡者。見《諸病源候論.黃病諸候》。因溫熱毒邪深重,燔灼營血所致。證見高熱煩渴,溲赤,卒然面目全身發黃,或初不發黃,死後身面發黃者,胸滿腹脹,甚則神昏譫語,吐衄,便血,發斑等。脈多弦滑數,舌紅絳,苔黃膩或燥。治以清熱解毒,涼血開竅,方用犀角散、黃連解毒湯、梔子丸、神犀丹、安宮牛黃丸等。宜中西醫結合搶救治療。與後世瘟黃相似。參見瘟黃條。本病見於急性、亞急性肝壞死,化膿性膽管炎及鉤端螺旋體病之黃疸出血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