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急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急疳
急疳為中醫病名,屬疳證之一,臨床多見於小兒,亦與口腔急症相關。其病因病機、證候表現及治療原則如下:
一、病名釋義
-
小兒腎疳
- 急疳可歸屬「五疳」中之「腎疳」,因小兒先天不足、後天調養失宜,或久病耗傷腎精,致虛火上炎,侵蝕齒齦。
- 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,腎虛則齒齦失養,易受邪毒侵襲,發為潰爛。
-
走馬牙疳之急症
- 急疳亦指「走馬牙疳」之急性發作,屬口腔急症。其名「走馬」,喻病情兇險,進展迅速。
- 如《普濟方》所述:「唇忽變青白,齦腫滿,膿血俱出,朽爛疼痛」,並見頰邊赤白或黑暈,需及時針刺或火烙以泄毒。
二、病因病機
- 熱毒熾盛
- 多因脾胃積熱,或外感風熱邪毒,上攻口腔。熱毒腐肉成膿,致齦腫潰爛。
- 腎陰虧虛
- 小兒腎氣未充,若陰虛火旺,虛火循經上灼,可致齒齦腐敗。
- 濕熱蘊結
- 飲食不節,濕熱內生,蘊結脾胃,熏蒸口腔,化腐成疳。
三、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
- 齒齦紅腫潰爛,膿血滲出,腐臭難聞。
- 唇色驟變青白,頰黏膜現赤白斑或黑暈(提示毒邪深重)。
- 疼痛劇烈,妨礙飲食。
- 全身症狀:
- 或伴發熱、煩躁,舌紅苔黃膩(熱毒證)。
- 若屬腎疳,可見形瘦骨立、髮焦耳聾等虛損之象。
四、治療原則
- 清熱解毒
- 實熱證用黃連解毒湯、清胃散加減;外以冰硼散、錫類散塗患處。
- 滋陰降火
- 腎陰虧虛者,選用知柏地黃丸,佐以青黛、玄參清虛熱。
- 外治祛腐
- 傳統療法如針刺放血、火烙去腐(見於《普濟方》),現代可配合中藥含漱(如金銀花、蒲公英煎湯)。
五、相關文獻
-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論腎疳:「腎疳者,骨瘦如柴,齒齦黑爛,此腎虛也。」
- 《外科正宗》述走馬牙疳:「毒火攻衝,齦腐齒落,甚則穿腮破唇。」
急疳之辨證,需分虛實。實者重在瀉火解毒,虛者當滋腎固本,兼顧外治,以遏其傳變之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