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急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急風
急風為中醫病名,屬中風範疇,因外感毒厲之邪乘虛內侵,或內傷積損,導致氣血逆亂、筋脈失養而發病。其特徵為發病急驟,症見筋脈緊急、身背強直、口噤不語,甚則風邪內陷五臟,危候立現。此病首載於《肘後備急方》卷三,後世又稱「急中風」,《聖濟總錄》卷六進一步描述其典型症狀:「面黑鼻乾,須臾通身壯熱,汗出如油,直視唇青,痰涎壅塞,聲如拽鋸。」
病因病機
急風之成,多因正氣先虛,復感外邪。其病機核心為「風邪內動」,可分為外風與內風:
- 外風引動:風寒濕熱等毒厲之氣乘虛襲表,由經絡內傳,閉阻氣血,致筋脈拘急。
- 內風竄擾:肝腎陰虧,陽亢化風,或痰瘀內阻,風火痰瘀交結,上擾清竅,橫竄經脈。
《內經》云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」急風之「強直」「口噤」,正屬風邪亢盛之象。
臨床表現
急風症狀輕重有別,可分為經絡與臟腑兩類:
- 經絡證候:初起常見突然背脊強直、牙關緊閉、肢體拘攣,或伴惡寒發熱,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臟腑危候:若邪陷心包,則見高熱神昏、汗出如油、瞳神散大、喉間痰鳴如拽鋸,脈弦滑數或沉伏,此為風火痰熱閉阻之險證,屬中臟腑之陽閉。
鑑別診斷
急風需與以下病證區分:
- 痙病:雖同見項背強急,但多無神志障礙,常因津傷血少或邪壅經絡所致。
- 癇證:發作時亦有肢體抽搐,然以突然昏仆、口吐涎沫、聲如畜叫為特徵,移時自醒。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對急風治療強調「急則治標」,以熄風開閉為先:
- 外風證:選用《小品方》續命湯類方,祛風通絡,兼調氣血。
- 內風證:若屬肝陽暴張,宜鎮肝熄風湯;痰熱腑實者,用星蔞承氣湯通腑瀉熱。
- 急救處理:古籍記載「通關散」吹鼻取嚏,或針刺人中、十宣等穴以醒神開竅。
急風一證,反映了中醫對「風邪為病,善行數變」的深刻認識,其辨治需緊扣風、火、痰、瘀之病機演變,後世溫病學派更發展出「熱極生風」理論,豐富了急風的治療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