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急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急病,又稱緊病,是中醫學中對發病急驟、病情危重之證候的統稱。此類病症多因外邪驟襲、臟腑氣機逆亂,或正氣驟虛所致,其特點為起病迅猛、症狀劇烈,若不及時救治,恐危及生命。

病因病機

急病之成因可分為外感與內傷兩類:

  1. 外感急病:多由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或疫癘之氣侵襲人體,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所言「夫百病之生也,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」,邪氣壅盛,正氣未及抗禦,遂致急症。
  2. 內傷急病:或因情志過極(如大怒、大悲)、飲食不節(如暴飲暴食)、勞倦過度,導致氣血逆亂、陰陽失衡,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所述「喜怒不節則傷臟」。

臨床表現

急病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暴瀉如水:如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·瀉論》記載,症見驟發泄瀉、汗出肢冷、脈微弱,甚則氣短難言,或伴嘔吐,此屬陽氣暴脫之危候。
  • 卒然昏仆:如中風閉證,因肝陽上亢、風火相煽,驟然神昏、口噤不語。
  • 劇痛難忍:如真心痛(類似現代醫學之心肌梗塞),《靈樞·厥病》描述為「真心痛,手足青至節,心痛甚,旦發夕死」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急病強調「急則治標」,以迅速穩定病情為先,再圖根本。經典治法包括:

  1. 回陽固脫:如漿水散(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),主治暴瀉亡陽,方中附子、乾薑溫陽救逆,甘草和中緩急。
  2. 開竅醒神:如安宮牛黃丸(《溫病條辨》),適用於熱陷心包之高熱神昏,以麝香、冰片通竅,黃連、黃芩清熱解毒。
  3. 通腑瀉濁:如大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,治陽明腑實之腹痛便秘,以芒硝、大黃峻下熱結。

理論依據

急病之辨治,根基於中醫「標本緩急」理論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間者並行,甚者獨行」,意指病情輕緩者可標本兼治,危急時則需專攻其標。此外,《傷寒論》中對「六經傳變」之急症處理,亦為後世急症學之圭臬。

其他相關名詞

  • 緊病:與急病同義,強調病勢緊迫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「緊者,急也,疾也」。
  • 卒病:指突然發作之病,如《金匱要略》之「夫病痼疾,加以卒病,當先治其卒病」。

急病之辨證需四診合參,尤重脈象與神色變化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劉完素等,皆對急症論治有精深闡發,為中醫急症學奠定理論與實踐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