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亟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亟奪」詳解
「亟奪」一詞出自《黃帝內經》,為中醫經典中描述病理機轉與治療原則的專有術語,其涵義隨上下文及發音不同而異,主要分為以下兩類:
一、音「氣」(qì):屢次耗損正氣
出處
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曰:「無洩皮膚,使氣亟奪。」
中醫理論解析
-
字義與病理
- 「亟」通「屢」,指反覆、多次;「奪」為耗損、削奪之意。
- 此處強調外邪(如風寒暑濕)或過度勞累(如大汗、房勞)反覆侵襲人體,導致衛氣、營氣等正氣持續耗散,形成「氣虛」或「氣脫」之證。
-
臨床關聯
- 與「陽氣不固」相關,如《靈樞·本藏》所述「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、充皮膚、肥腠理」,若氣亟奪,則見自汗、畏寒、易感外邪等症。
- 對應治法如「固表斂汗」(如玉屏風散)、「益氣攝津」(如生脈散)。
二、音「極」(jí):急速祛除邪氣
出處
《素問·腹中論》云:「居臍上為逆,居臍下為從,勿動亟奪。」
中醫理論解析
-
字義與治則
- 「亟」解為急速、迫切;「奪」指祛邪、攻逐。
- 此處論述腹中積聚(如癥瘕、水飲)的治療時機與方法,強調邪氣位於臍下(病勢向下)時,可速用峻劑攻邪,如「瀉下逐瘀」或「破氣消積」。
-
臨床應用
- 與《傷寒論》「急下存陰」思想相通,如大承氣湯之於陽明腑實證,需快速通腑以救陰液。
- 亦見於「五奪不可瀉」(《靈樞·五禁》)的反向原則,提示「亟奪」需辨邪正盛衰,非虛證所宜。
學術延伸
「亟奪」二義反映了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哲學:
- 音「氣」者,強調「防病重於治」,契合《內經》「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」之旨;
- 音「極」者,則體現「邪去則正安」的攻邪思路,後世張從正「汗吐下三法」即承此理。
歷代注家如王冰、張景岳亦指出,「亟奪」之辨需結合脈證,如《類經》釋「勿動亟奪」為「不可輕犯而妄攻」,凸顯中醫辨證之精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