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極熱傷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極熱傷絡
「極熱傷絡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熱邪過盛損傷絡脈之病理現象。中醫理論認為,經脈屬陰,主行於深層;絡脈屬陽,分布於表淺。熱為陽邪,其性炎上,易侵襲陽分,故外感或內生之熱邪亢盛時,多先傷及絡脈,導致絡脈受損、血行失常,甚則迫血妄行,引發出血之症。
此概念源於《金匱要略·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》:「極寒傷經,極熱傷絡。」清代醫家尤在涇於《金匱心典》進一步闡釋:「經脈陰而傷於寒,絡脈陽而傷於熱。」此論述體現中醫「同氣相求」之理,即陽邪易犯陽位,陰邪易犯陰位。熱邪性熱而動,與絡脈之陽性相應,故熱盛時,絡脈首當其衝。
病理機制
- 熱迫血妄行:熱邪灼傷絡脈,使血脈弛張,血不循經,外溢而見衄血、咯血、肌衄(皮下出血)等。
- 絡脈瘀阻:熱邪煎灼津血,致血液黏稠,運行不暢,形成瘀血,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或斑疹紫暗。
- 津液耗傷:熱盛耗傷陰液,絡脈失潤,進一步加重絡損,甚則引發皮膚乾燥、裂紋等。
臨床表現
- 上部出血:如鼻衄、齒衄、目赤。
- 皮膚症狀:斑疹鮮紅、灼熱,或見紫癜。
- 疼痛特徵:灼痛、刺痛,遇熱加劇。
相關理論延伸
此病理與「熱入血分」有部分重疊,但「極熱傷絡」更強調熱邪對絡脈結構的直接損害,而「血分證」則涵蓋更深層的營血病變。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陽絡傷則血外溢,陰絡傷則血內溢」,進一步區分絡脈損傷之病位深淺與出血傾向。
典籍佐證
除《金匱要略》外,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亦云:「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。」說明熱邪傷絡之病機自古為醫家所重,並貫穿於外感與內傷雜病之辨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