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極寒傷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極寒傷經
定義與出處
「極寒傷經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》,指寒邪過盛損傷經脈之病理現象。中醫理論中,經脈屬陰,主行於內;絡脈屬陽,布於體表。寒為陰邪,其性凝滯收引,易襲陰分,故經脈受寒邪所侵,可致氣血運行不暢,甚則經脈拘急、閉阻,引發疼痛、麻木等症。
病機分析
- 寒邪特性與經脈關係
寒性凝滯,易使氣血津液運行遲緩;其性收引,則令經脈攣縮,氣機不通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寒則氣收」,即指寒邪致經脈拘緊,氣血澀滯。經脈為氣血運行之通路,寒邪內客,輕則氣血受阻,重則經脈閉塞,出現「不通則痛」之象,如關節冷痛、筋脈拘急等。 - 與「極熱傷絡」之對比
與「極寒傷經」相對者為「極熱傷絡」。熱為陽邪,易傷陽分,故多侵襲絡脈。熱邪迫血妄行,可致絡脈充血、出血,見皮膚發斑、瘡瘍等症。二者一寒一熱,一陰一陽,病理表現迥異,然皆屬外邪傷及經絡系統之範疇。
臨床表現
- 疼痛特徵:患處冷痛,得溫則減,遇寒加劇,痛勢較劇且固定不移。
- 功能障礙:寒凝經脈,可致肢體屈伸不利,如《靈樞·經筋》所述「寒則反折筋急」。
- 伴隨症狀:或見面色蒼白、肢冷畏寒、舌淡苔白滑、脈沉緊等寒象。
相關經典論述
- 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提及寒邪「客於脈中則血泣」,強調寒邪致血行澀滯之機轉。
- 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:「寒傷經,則血凝澀而為痛;熱傷絡,則血妄行而為腫。」
總結
「極寒傷經」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陰陽五行」理論,揭示外感寒邪與經脈系統之互動關係,為辨治寒性痛證之重要理論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