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吉竈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吉竈丹
吉竈丹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小兒丹毒之一種,首載於明代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。此證多因足太陽膀胱經風熱毒邪鬱結,循經上攻頭面所致,其特徵為丹毒發於額部,漸次向腦後蔓延,局部紅腫焮熱,疼痛明顯,常伴見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。
病因病機
此病之發,主因小兒腠理疏鬆,衛外不固,風熱毒邪乘虛侵襲足太陽膀胱經。該經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,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,另一支者從巔入絡腦,故邪毒鬱結經脈,多見額部至腦後丹毒。風性輕揚,熱性炎上,風熱相搏,鬱於肌表,則發為赤丹;熱毒熾盛,則局部紅腫疼痛;邪正交爭,故見寒熱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初起額部皮膚焮紅腫脹,邊界清晰,形如雲片,觸之灼熱,疼痛拒按。丹毒逐漸向腦後擴散,嚴重者可連及頭頂。
- 全身症狀:多伴惡寒發熱、頭痛、煩躁不安、口渴引飲、小便短赤等風熱熾盛之象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苔薄黃或黃膩,脈浮數或滑數。
治療方法
內治法
治宜清熱解毒、疏風散邪,方選防風通聖散加減:
- 若熱毒熾盛,加黃連、黃芩、梔子以增強清熱瀉火之力;
- 腫痛甚者,加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以解毒消腫;
- 兼見便秘者,加大黃、芒硝通腑泄熱。
外治法
- 紫荊散調敷:取紫荊皮、赤芍、白芷等份研末,以蜂蜜或醋調勻,外塗患處,可清熱涼血、消腫止痛。
- 赤小豆末調搽:赤小豆性味甘酸平,能利水消腫、解毒排膿,研細末後以雞子白或茶水調敷,適用於丹毒初起未潰者。
古籍考證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指出:「吉竈丹者,從額上起,漸入腦後,赤腫疼痛,此膀胱風熱也。」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明,此類丹毒多因風火相煽,需急清熱解毒,遲則恐毒邪內陷,變生他證。
此證與「抱頭火丹」(頭面部丹毒)相似,然吉竈丹特指沿膀胱經循行部位發病者,治療時當注重引經藥之運用,如羌活、藁本等,以導藥力直達病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