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滑膩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白滑膩苔
白滑膩苔為中醫舌診之重要徵象,屬膩苔之一種。其特徵為舌苔色白而厚膩,表面覆蓋一層稠厚津液,狀如豆腐漿敷於舌面,觸之滑潤黏膩。此苔多反映體內寒濕或痰飲停聚,病性偏於陰寒,常見於脾陽虛衰、水濕不化之證。
病因病機
- 脾陽不振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足,溫煦無力,則水液代謝失常,寒濕內生,上泛於舌,形成白滑膩苔。
- 寒濕困阻:外感寒濕之邪,或過食生冷,損傷中陽,致寒濕停滯中焦,舌苔呈現白厚滑膩之象。
- 痰飲內停:肺脾腎三焦氣化失司,津液凝結為痰飲,痰濕上蒸於舌,則苔白膩而滑,多伴胸悶、嘔惡等症。
臨床意義
白滑膩苔主寒、主濕、主痰飲,常見於以下證候:
- 寒濕困脾:症見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口淡不渴、大便溏薄,舌白膩滑潤,脈濡緩。
- 痰飲內停:如痰濕犯肺之咳嗽痰多、色白質稀,或痰飲凌心之心悸眩暈,舌苔白滑而厚。
- 水飲內蓄:見於水腫、泄瀉等,因三焦氣化不利,水濕泛溢,舌苔白滑膩,脈沉弦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溫陽健脾、化濕祛痰,根據具體證型選方:
- 溫中健脾:適用於脾陽虛寒濕者,方如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加蒼朮、茯苓。
- 燥濕化痰:痰濕偏盛者,可用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合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。
- 溫化水飲:若水飲內停,選苓桂朮甘湯(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)以通陽利水。
鑑別診斷
白滑膩苔需與其他舌苔區分:
- 白厚乾苔:苔白厚而乾燥,多屬寒邪化熱或津傷濕滯,與白滑膩苔之寒濕有別。
- 黃滑膩苔:苔黃膩而滑,主濕熱或痰熱互結,病性偏熱,與白滑膩苔之寒性不同。
白滑膩苔為中醫辨證之關鍵指標,透過其形質與伴隨症狀,可精準判斷體內寒濕痰飲之病位與病勢,為臨床用藥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