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吉撝之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吉撝之,南宋醫家,字謙伯,生平籍貫未詳。據《幼幼新書·近世方書》記載,其家藏醫籍甚豐,所涉範圍廣博,尤擅兒科與方劑之學。傳世著作包括《寶童方》、《飛仙論》、《鳳髓經》、《聯珠論》及《吉氏家傳》等,惜多散佚,僅存目錄於文獻中,然足見其學術體系之深厚。

學術背景與著作特色

  1. 《寶童方》與兒科專論
    吉氏著作中,《寶童方》顯為兒科專書,推測內容或與宋代盛行的「小方脈」理論相涉。宋代兒科受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影響,重視五臟辨證,尤重脾胃調理。吉氏可能承此脈絡,結合家傳經驗,針對小兒驚風、疳積等疾提出獨到方藥,如宋代常用「七珍丸」、「肥兒丸」等配伍,或見於其書。
  2. 《飛仙論》與道家養生
    書名「飛仙」暗示其內容融攝道家養生思想。宋代醫道合流,如《聖濟總錄》即載導引、服氣之法。吉氏或援引內丹理論,論述氣血周流與臟腑調攝,反映當時「醫道同源」之風尚。
  3. 《鳳髓經》與臟象理論
    「鳳髓」一詞喻人體精髓,可能深入探討腎精、腦髓之關係。中醫素有「髓海」之說(見《靈樞·海論》),吉氏或結合臨床,闡發補髓填精之法,如熟地、龜甲等藥應用,契合宋代重視補益之潮流。
  4. 《聯珠論》與方劑配伍
    「聯珠」或喻方藥環環相扣之理。宋代方書如《和劑局方》強調君臣佐使,吉氏可能透過此書解析複方組合奧妙,如「四君子湯」益氣、「四物湯」補血之交互運用,體現「氣血互生」之旨。
  5. 《吉氏家傳》與臨床實錄
    此書當為吉氏歷代醫案彙編,內容或涉疑難雜症之辨治。宋代醫家重視實錄,如許叔微《傷寒九十論》,吉氏家傳可能載錄特殊脈案,反映其辨證思維與用藥特色。

歷史定位與影響

吉撝之著作雖佚,然從書名推斷,其學兼涉兒科、養生、臟象、方劑諸領域,且具家學淵源。南宋醫家多重視臨床實用與理論整合,吉氏恰處此學術氛圍中,其說或曾影響後世兒科發展,如明代《幼科發揮》等書或間接承其餘緒。
此外,宋代私人藏書風氣興盛,吉氏累世積聚醫籍,亦反映當時知識傳播與醫家學術自立之特點,為研究中古醫學傳承提供重要線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