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激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激經
激經為婦科名詞,首見於《脈經》卷九,又稱「垢胎」、「盛胎」、「妊娠經來」、「胎前漏紅」或「老鼠胎」。此症指婦女受孕後,仍按月行經,且無明顯不適症狀,亦不影響胎兒發育。待胎體漸長,經血自然停止,此為激經之特徵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氣血調和與衝任二脈
中醫認為,月經之生成與調節,主要依賴衝任二脈及臟腑氣血之協調。懷孕後,陰血下聚養胎,衝任之氣固攝胎元,理應閉經。然激經者,或因孕婦氣血充盛,衝任之氣未完全收斂,致血海有餘,遂按月少量行經。此現象與「有餘於血,不足於氣」之體質相關,屬生理性異常,非病態。 - 與「漏胎」之鑑別
激經需與「漏胎」(胎漏)區分。漏胎為妊娠期陰道出血,量少而持續,常伴腰痠腹墜,屬先兆流產之徵,多因腎虛、氣血不足或血熱動胎所致;而激經出血量與平素月經相近,周期規律,且無胎動不安之象。 - 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受孕之後,仍見月經,名為激經。」並強調其「無他證相兼者,不須治之」。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亦認為,激經乃血有餘之故,胎氣安穩則無需干預。
病因病機
- 血盛氣虛:孕婦素體血分旺盛,氣分相對不足,血海滿溢而外泄。
- 衝任失調:衝脈為血海,任脈主胞胎,若二脈調節失宜,血不歸胎,反循常道而下。
- 陽明經氣偏旺: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若胃氣過盛,可能影響衝任之固攝。
臨床特點
激經多見於妊娠早期,經量通常較孕前略少,色質正常,周期與既往月經一致。隨妊娠中期胎體成形,氣血專注養胎,經血自止。此現象雖非常態,然古籍多視為個體差異,強調「無損胎元」之特性。
總結
激經為中醫對妊娠期特殊生理現象之觀察,反映氣血與衝任二脈之動態平衡。其機理與現代醫學「孕卵著床期出血」或「激素波動性出血」或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氣血狀態與經脈調節之關係。歷代醫家對其描述,體現了中醫對妊娠生理的細緻辨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