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箕門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箕門癰

病名釋義
箕門癰,又稱「骨毒滯瘡」或「腿發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癰疽發於大腿內側足太陰脾經之箕門穴處。此症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五,屬外癰範疇,其病機與經絡氣血壅滯、熱毒蘊結密切相關。

經絡與病位
箕門穴屬足太陰脾經,位於大腿內側,血海穴與衝門穴連線上,距血海穴六寸,主治小便不利、遺尿、腹股溝腫痛等。癰發此處,多因脾經濕熱下注,或外感毒邪,阻滯經絡,氣血凝滯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蘊結:脾主運化,若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脾失健運,濕熱內生,下注大腿內側,鬱久化毒。
  2. 外感邪毒:風熱或火毒之邪外襲,與內濕相搏,蘊結於肌膚腠理。
  3. 氣血瘀滯:局部跌撲損傷,或久坐氣血不暢,經脈阻滯,瘀而化熱成癰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患處紅腫熱痛,質硬拒按,或伴發熱、口渴、小便黃赤等全身症狀。
  • 成膿期:腫塊漸軟,按之波動,疼痛加劇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潰後:膿出黃稠,若排膿通暢,則瘡口漸斂;若氣血虛弱,則潰後難癒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初期(熱毒壅盛):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,方用仙方活命飲加減,或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。
    • 成膿期:托毒透膿,選用透膿散加減。
    • 潰後期:若氣血兩虛,宜益氣養血生肌,方用八珍湯;若餘毒未清,續清熱解毒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初起未潰:外敷金黃散或玉露散以清熱消腫。
    • 膿成未潰:切開排膿,引流務盡。
    • 潰後:用九一丹或生肌玉紅膏換藥,促進瘡口癒合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大腿癰:泛指大腿部位之癰疽,範圍較廣,而箕門癰特指脾經箕門穴處之癰,病位更深,易與骨毒相關。
  • 流注:多為他處癰毒流竄所致,起病較緩,皮色不變,需辨別是否為遷延性膿瘍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啟玄》提及此症多因「骨毒滯留」所致,強調需及早消散,免致毒邪深陷;《醫宗金鑒》亦載腿癰治法,主張分階段辨證施治,兼顧局部與整體。

附:箕門穴定位
箕門穴在太陰脾經,取穴時正坐屈膝,於血海穴上六寸,縫匠肌內側緣凹陷處,主治局部腫痛及泌尿疾患,亦為此癰好發之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