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嵇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嵇勝

嵇勝,明代醫家,仁和(今浙江杭州)人,出身醫學世家。其先祖嵇清以骨傷科著稱,名噪一時。嵇勝承襲家學,不僅精於骨傷療治,更擅長內科雜病之診療,於明代武宗年間(1506-1521)任職太醫院,為宮廷御醫。

家學淵源與醫術特色

嵇氏一族以骨傷科見長,嵇清尤善處理骨折、脫臼及金創外傷,其手法整復與用藥經驗為後世所宗。嵇勝在此基礎上,進一步拓展至內科雜症,融合家傳技藝與經典理論,形成獨特診療風格。其治病重視氣血調和,強調「筋骨損傷,必先調氣血」之理,符合中醫「氣血為本」的核心理念。

臨床貢獻

嵇勝於太醫院任職期間,接觸諸多疑難雜症,其診治多從《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出發,結合臨床實證。對於內傷雜病,善用補瀉兼施之法,尤長於調理肝脾失和、氣滯血瘀之證。其處方用藥注重配伍,如以當歸、川芎活血,佐以黃芪補氣,體現「氣行則血行」的治療思想。

學術影響

嵇勝雖無專著傳世,然其醫案與經驗散見於明代醫籍。其融合家傳骨傷技法與內科辨證的思維,對後世中醫傷科與內科結合治療具有啟發意義。明代江南醫家如王肯堂等,亦受其學術影響,於《證治準繩》中收錄部分骨傷治法,或間接承襲嵇氏經驗。

嵇勝之生平,反映明代醫家兼通專科與內科的趨勢,其學術承先啟後,為中醫學在骨傷與雜病領域的發展增添重要一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