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嵇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嵇康與中醫養生理論探微

嵇康(224-263年),字叔夜,譙郡銍縣(今安徽宿州西南)人,魏晉時期著名思想家、文學家,官至中散大夫,世稱「嵇中散」。為「竹林七賢」之領袖,崇尚老莊哲學,精研養生之道,後因政治立場與司馬氏集團相左而遇害。其著作《嵇中散集》傳世,其中《養生論》為中國現存最早專論養生的文獻,系統闡述形神調攝之理,對中醫養生學影響深遠。

養生思想與中醫理論之結合

嵇康承襲《黃帝內經》「形神合一」之旨,於《養生論》中提出:「形恃神以立,神須形以存。」強調精神調攝為養生核心,主張「清虛靜泰,少私寡欲」,此與中醫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」的治未病理論相契。其論點可歸納如下:

  1. 神為形之主
    認為情志過極會損傷臟腑,如「喜怒悖其正氣」,暗合《內經》「怒傷肝、喜傷心」之說。主張透過「守之以一」的靜心功夫,調和七情,避免氣機紊亂。
  2. 導養得理
    提出「導養得理,以盡性命」的實踐方法,包括呼吸吐納(調息)、服食(藥餌養生)等。其呼吸法類似後世氣功中的「胎息」,注重綿長深細,以培補元氣;服食則主張適度服用「上藥」(如茯苓、黃精等滋補之品),但反對過度依賴外丹。
  3. 防微杜漸
    強調養生須「慎微」與「積習」,即從日常起居細節入手,如飲食節制、作息規律,並長期堅持。此與中醫「不治已病治未病」的預防醫學觀一致。

對後世中醫的影響

嵇康的養生理論,上承《內經》「治神」思想,下啟葛洪、陶弘景等道家醫家的養生實踐。其「形神共養」觀點,成為後世中醫心理療法(如情志相勝法)的理論基礎之一;而對呼吸調息的描述,亦為傳統導引、氣功學說所吸收。

雖其學說未直接涉及針灸、方藥等技術層面,但從宏觀角度深化了中醫對生命規律的認識,尤其凸顯精神修養在健康維護中的關鍵地位,至今仍具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