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滯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積滯吐
積滯吐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飲食不節,食物停滯於胃脘,日久不化,導致胃氣上逆而引發嘔吐之證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然成人亦可因脾胃虛弱或飲食失調而罹患。
病因病機
積滯吐之成因,主要責之於飲食積滯,阻滯中焦。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,若脾胃功能失調,運化不及,則食物停聚於胃,鬱而化熱,或生痰濕,阻礙氣機升降,胃氣不得下行,反而上逆,遂發為嘔吐。《普濟方》卷三百九十四云:「小兒積滯吐,胸膛悶結,中脘痞悶,氣不舒暢,療穢嘔逆即吐。」即指出此證因中焦氣機壅滯,胸脘痞悶,穢濁之氣上沖,故見嘔吐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嘔吐酸腐食物,脘腹脹滿,噯氣厭食,或伴胸悶痞塞,大便溏瀉或秘結,舌苔厚膩,脈滑或弦。若積滯化熱,則可能口乾口臭,舌苔黃膩;若兼痰濕,則嘔吐痰涎,苔白滑。
治法方藥
治療當以和胃降逆、消食導滯為主,兼調氣機。常用方劑如下:
- 二陳湯:適用於痰濕中阻之積滯吐,方中半夏、陳皮化痰降逆,茯苓健脾滲濕,甘草和中。
- 香砂枳朮丸:主治脾胃氣滯,脘腹脹滿,方中木香、砂仁行氣醒脾,枳實破氣消積,白朮健脾燥濕,可隨證加減。
- 保和丸:若食積明顯,可加山楂、神麴、麥芽等消食化滯之品。
若積滯化熱,可加黃連、竹茹清熱止嘔;若兼脾虛,可加黨參、白朮益氣健脾。
辨證要點
臨床需辨明積滯之寒熱虛實。實證多見嘔吐劇烈,脘腹脹痛拒按;虛證則嘔吐時作時止,食後尤甚,伴神疲乏力。此外,須與外感嘔吐、肝氣犯胃之嘔吐相鑒別,以確立正確治法。
積滯吐之調理,重在飲食有節,避免過食生冷油膩,以護脾胃之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