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滯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積滯吐,病證名。指食物久停,積滯於胃而致嘔吐。《普濟方》卷三百九十四:「小兒積滯吐,胸膛悶結,中脘痞悶,氣不舒暢,療穢嘔逆即吐。」治宜和胃降逆,用二陳湯、香砂、枳術丸加減。

積滯吐的病因病機

積滯吐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1.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水谷不化,聚而成痰,痰濁阻滯中焦,影響胃氣升降,而致嘔吐。

2.情志不遂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胃氣不降,而致嘔吐。

3.素體虛弱:素體虛弱,脾胃功能不足,運化失常,水谷不化,聚而成痰,痰濁阻滯中焦,影響胃氣升降,而致嘔吐。

積滯吐的臨床表現

積滯吐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1.嘔吐:嘔吐是積滯吐的主要臨床表現,嘔吐物多為未消化的食物,或帶有酸臭味。

2.胸悶腹脹:胸悶腹脹是積滯吐的常見症狀,患者常感覺胸部有悶脹感,腹部脹滿不適,噯氣不爽。

3.食欲不振:食欲不振是積滯吐的常見症狀,患者常感到沒有食慾,吃一點就飽,吃不下飯。

4.大便不成形:大便不成形是積滯吐的常見症狀,患者的大便常常不成形,呈現稀糊狀或軟便。

5.舌苔厚膩:舌苔厚膩是積滯吐的常見舌象,患者的舌苔常常厚膩,白色或黃色,水滑不燥。

6.脈滑或弦滑:脈滑或弦滑是積滯吐的常見脈象,患者的脈象常常滑或弦滑,有力或無力。

積滯吐的診斷

積滯吐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如嘔吐、胸悶腹脹、食欲不振、大便不成形、舌苔厚膩、脈滑或弦滑等,結合中醫辨證論治,可以做出診斷。

積滯吐的治療

積滯吐的治療,主要以和胃降逆為主,可用二陳湯、香砂、枳術丸等中成藥治療。

二陳湯由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組成,具有和胃降逆、化痰止嘔的功效。香砂丸由木香、砂仁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組成,具有行氣和胃、降逆止嘔的功效。枳術丸由枳實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組成,具有行氣和胃、降逆止嘔的功效。

積滯吐的預防

積滯吐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1.飲食宜清淡,不宜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
2.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。

3.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
4.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
5.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