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積飲
積飲為中醫病證名,指飲邪停聚體內,留蓄不散的病理狀態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後世醫家多有闡發,如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言:「積飲,留飲積蓄而不散也。」明代張景嶽於《景嶽全書·雜證謨》亦指出,《內經》所論痰飲,實以「積飲」為本,可見其與痰飲關係密切,後世多將二者並論。
病因病機
積飲之成,多因臟腑氣化失司,水液代謝失常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陽氣不運,水濕內停」:
- 肺失宣降:肺為水之上源,主通調水道。若肺氣壅滯,水津不得布散,則聚而為飲。
- 脾失健運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虛弱,水濕內停,則成痰飲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,即強調溫運脾陽以化飲。
- 腎陽不足:腎為水臟,主司水液氣化。若腎陽虛衰,水液不得蒸化,則上泛為飲,下積為水。
- 三焦壅滯:三焦為水液運行之道路,若氣機不暢,水道不利,則水飲停聚。
臨床表現
積飲為痰飲之甚者,其證候特點為「停留日久,結聚不散」,常見以下表現:
- 局部腫滿:如胸脅脹滿(懸飲)、腹部濡軟(支飲)、四肢浮腫(溢飲)。
- 痰涎清稀:咳唾痰涎量多,質稀色白,或兼泡沫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白滑或膩,脈沉弦或滑。
與痰飲之異同
積飲屬廣義痰飲範疇,然二者略有區別:
- 痰飲:泛指水液代謝失常所致病證,分為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四類(見《金匱要略》)。
- 積飲:特指飲邪久留、積聚不散者,病勢較深,多兼氣滯血瘀。
治法方藥
積飲治療以「溫陽化飲」為大法,輔以行氣活血,常用方劑如:
- 苓桂朮甘湯(《金匱要略》):溫脾化飲,主治脾陽不足之痰飲。
- 十棗湯(《傷寒論》):攻逐水飲,用於懸飲實證。
- 真武湯(《傷寒論》):溫腎利水,適用於腎陽虛衰之飲停。
歷代醫家強調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,然若飲鬱化熱,亦可佐以清化,如小陷胸湯之屬。
積飲一證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,臨床須審其寒熱虛實,結合臟腑氣化功能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