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心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積心痛

證名,指因飲食積滯或寒邪客於腸胃,導致氣機阻滯、結聚不散而引發的心腹部疼痛。此證多因過食生冷、飲食不節,或中焦陽氣不足,寒凝氣結,久積成滯,遇飲食刺激而反覆發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所傷:過食生冷瓜果、油膩厚味,損傷脾胃運化之能,食滯中焦,氣機壅塞,久則化為積滯。
  2. 寒邪內結:寒性凝滯,若外感寒邪或內傷生冷,寒氣客於腸胃,陽氣不運,氣血凝泣,結而為積。
  3. 情志勞倦:憂思惱怒或勞逸失度,致使臟氣失和,脾胃升降失常,氣滯血瘀,進一步加重積滯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疼痛特徵:心腹部位脹滿刺痛,遇食加重,得溫或排氣後稍緩。
  • 伴隨症狀:脘腹痞硬、噯腐吞酸、嘔吐宿食,甚則數日不食,或見乾血便下。
  • 舌脈象:舌苔厚膩或白滑,脈多沉弦或沉緊。

證候分析

積心痛屬「實證」範疇,病位在腸胃,與脾胃、肝膽氣機密切相關。寒積或食滯阻滯中焦,氣血運行不暢,故痛有定處;積滯遇新食則氣機更窒,故觸發疼痛;若久積化熱,可能兼見口苦、苔黃等熱象。

相關文獻記載

  • 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指出:「中寒不能消散,結而為積,遇食還發。」強調寒邪與飲食交互為患。
  • 《奇效良方》進一步闡述,此證因「臟氣不平,痞膈於中」,導致腸胃變亂,疼痛不休。

鑒別診斷

需與其他類型心痛(如氣滯心痛、血瘀心痛)區分:

  • 氣滯心痛:痛無定處,多與情緒相關,脈弦。
  • 血瘀心痛:痛如針刺,夜間加劇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

積心痛之治療,首重通降腸胃、消積導滯,佐以溫散寒邪或清化濕熱,視證候配伍行氣活血之品。古籍中常用方如感應丸備急丸等,皆以攻逐積滯為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