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積瀉

積瀉又稱傷食瀉,是由於飲食不節,食物積滯而引起的泄瀉病症。多見於小兒,多因乳食積滯所致。病症主要表現為頻繁的黃白色水樣便,量不多,食物無法完全消化且呈酸臭味,伴有腹脹和食慾不振等症狀。造成積瀉的原因主要有飲食不節和脾胃虛弱兩方面。飲食不節包括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,損傷脾胃功能,導致食物無法正常消化,形成食物積滯。而脾胃虛弱則是指脾胃功能不健全,無法正常消化食物,也容易造成積瀉的發生。

治療積瀉的方法主要是調理脾胃和消食導滯。中成藥的治療方式包括使用保和丸、香砂六君丸等藥物。保和丸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山楂、神曲等組成,具有健脾和胃、消食導滯的作用。香砂六君丸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砂仁、木香等組成,具有健脾和胃,理氣消食的作用。

預防積瀉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:

  1. 飲食宜清淡,避免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。
  2. 飯前飯後要洗手,避免病菌感染。
  3. 保持大便通暢,避免便祕。
  4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5. 保持良好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
積瀉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脫水、電解質紊亂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我們應該留意積瀉的症狀,如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