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積瀉
病證名,屬泄瀉之一,因飲食不節、食積不化所致,又稱「傷食瀉」。此證多因過食生冷油膩,或脾胃運化失職,導致宿食停滯中焦,阻礙氣機,清濁不分而下泄。
臨床表現:
- 腹痛泄瀉,瀉後痛減,瀉下稍舒,然不久復作。
- 糞色黃白相兼,質稀溏或夾未消化食物,氣味酸腐臭穢。
- 脘腹脹滿,噯氣吞酸,不思飲食,舌苔厚膩,脈滑或沉實。
- 小兒患者尤多見,因小兒脾常不足,易因乳食不節而積滯,症見頻瀉黃水、完穀不化、腹脹拒按、夜臥不安。
病機分析:
積瀉之因,關鍵在於「脾虛夾滯」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,若飲食過量或脾胃素虛,則宿食內停,阻滯中焦氣機,升降失常,清陽不升而濁陰下注,遂成泄瀉。《醫學傳燈》言:「積瀉者,腹痛而瀉,瀉後痛減,瀉去稍寬」,正說明積滯得泄則氣機暫通,然未根本化解,故症狀反覆。
治療原則:
以「消食導滯、健脾和胃」為主,佐以芳香化濕。常用方如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萊菔子等)加減,酌配藿香、白蔻殼等醒脾化濕之品。若積滯甚者,可佐枳實、厚朴以行氣破滯;脾虛明顯者,加白朮、山藥以益氣運脾。
鑒別要點:
- 與脾虛瀉相區別:脾虛瀉多病程較長,瀉下清稀無臭,腹喜溫按,無明顯積滯表現。
- 與濕熱瀉相區別:濕熱瀉常見暴注下迫、肛門灼熱、口渴煩躁,苔黃膩,脈濡數。
積瀉之治,重在消補兼施,調理中焦氣機,使積去而脾健,則泄瀉自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