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積瀉,病證名。因飲食不節,食積不化所致的泄瀉。即傷食瀉。《醫學傳燈.泄瀉》:「積瀉者,腹痛而瀉,瀉後痛減,瀉去稍寬。」小兒患者更多,多因乳食積滯。症見在黃,頻頻瀉下,泄出黃白糞水清便,量不多,完谷不化且酸臭,腹脹納獃。多因小兒脾氣虛弱,不能運化所致。治宜調理脾胃,兼以芳香導滯消積,用保和丸加藿香、白蔻殼。

積瀉,又稱傷食瀉,是由於飲食不節,食積不化所致的泄瀉。小兒患者更多,多因乳食積滯。症見在黃,頻頻瀉下,泄出黃白糞水清便,量不多,完谷不化且酸臭,腹脹納獃。多因小兒脾氣虛弱,不能運化所致。治宜調理脾胃,兼以芳香導滯消積,用保和丸加藿香、白蔻殼。

積瀉的病因病機

積瀉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飲食不節,二是脾胃虛弱。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,易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,水谷不化,形成食積。食積停滯在腸胃,阻礙了水谷的正常消化吸收,從而引起泄瀉。脾胃虛弱,也易導致積瀉。脾胃是人體主消化吸收的臟腑,脾胃虛弱,運化功能失常,水谷不化,形成食積,也易引起泄瀉。

積瀉的症狀

積瀉的症狀主要有腹痛、腹瀉、便溏、完谷不化、腹脹、納呆等。腹痛多為隱痛,可伴有腹脹、噯氣、噁心等症狀。腹瀉多為黃白色水樣便,量不多,完谷不化,且有酸臭味。腹脹多為輕度脹滿,可伴有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納呆多表現為食欲不振,吃一點就飽,吃不下飯。

積瀉的治療

積瀉的治療以調理脾胃、消食導滯為主。可用保和丸、香砂六君丸等中成藥治療。保和丸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山楂、神曲等組成,具有健脾和胃、消食導滯的作用。香砂六君丸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砂仁、木香等組成,具有健脾和胃、理氣消食的作用。

積瀉的預防

積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1.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。

2.飯前飯後要洗手,以防病菌感染。

3.保持大便通暢,不要便秘。

4.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
5.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
積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脫水、電解質紊亂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如果出現積瀉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