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積吐
病證名,指因宿食積滯不化而引發的嘔吐症狀,屬中醫「嘔吐」範疇中的一種實證類型。此症多因飲食不節、脾胃運化失司,導致食積中焦,胃氣上逆而作吐。其特徵與一般嘔吐不同,常伴隨明顯的積滯徵象,如吐出物酸腐、夾雜未消化食物,且病程較長,反覆發作。
病因病機
積吐的核心病機為「脾胃運化無力,宿食停滯」。小兒因臟腑嬌嫩,脾胃功能未充,易因乳食過量或質地不化而致病;成人則多因暴飲暴食、嗜食肥甘厚味,或久病脾胃虛弱,導致食積內停。食滯中焦,阻遏氣機,胃失和降,濁氣上逆,遂發為嘔吐。
臨床表現
- 嘔吐特徵:
- 吐出物多為酸腐宿食,或帶餿臭氣味,嚴重者可見黃綠色膽汁或黏液。
- 小兒常見「哯乳不化」,即哺乳後嘔吐未消化的乳塊。
- 伴隨症狀:
- 脘腹脹滿,按之硬痛,噯氣吞酸。
- 小兒可見「眼胞浮腫、面黃足冷、肚熱夜重」,脈象沉緩(宿冷滯脾)或實滑(食積化熱)。
- 成人或兼見便秘或瀉下臭穢,舌苔厚膩,脈滑實。
證型辨別
- 寒積型:
- 吐出物清冷夾痰涎,腹痛喜溫,舌淡苔白滑。
- 多因脾胃虛寒,運化不及,常見於素體陽虛者。
- 熱積型:
- 吐出酸臭黃水,口乾口苦,煩躁,舌紅苔黃膩。
- 因食積鬱久化熱,胃火上衝所致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消積導滯、和胃降逆」為原則,根據寒熱虛實配伍用藥:
- 基礎方:
- 平陳湯加減(《證治準繩》):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,佐山楂、神麴、麥芽等消食藥。
- 若熱象明顯,加黃連、竹茹;寒甚加乾薑、砂仁;氣滯重者加木香、枳實。
- 成方參考:
- 保和丸:適用於輕度食積,症見嗳腐厭食。
- 枳實導滯丸:用於積滯化熱,兼腹滿便秘者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中脘、足三里、內關等穴,調理脾胃氣機。
- 推拿(小兒):運八卦、揉板門、清胃經等手法助消積。
積吐的關鍵在於辨明積滯性質與脾胃狀態,標本兼治,方能恢復中焦升降之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