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積嗽

積嗽,又稱「食積咳嗽」,屬中醫咳嗽證型之一,首見於《醫宗金鑑·幼科雜病心法要訣》。此證因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職,食滯中焦,積久化熱,上犯肺絡,肺失宣降而致咳嗽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脾胃積滯,肺氣上逆」,臨床多見於小兒,然成人亦可因飲食失調而發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難化之物,損傷脾胃,運化無力,食積內停。
  2. 積滯化熱:食積鬱久化熱,熱邪上熏於肺,肺氣壅遏不宣,發為咳嗽。
  3. 土不生金:脾胃屬土,肺屬金。脾胃虛弱則土不生金,肺氣不足,易受邪擾,咳嗽難癒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咳嗽特徵:咳聲重濁,痰黏難咯,或帶酸腐氣味,夜間或進食後加重。
  • 脾胃症狀: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泄或秘結。
  • 舌脈象:舌苔厚膩,脈滑或沉實,小兒指紋紫滯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消積導滯、化痰止咳」為主,兼調脾胃。

  1. 消食化積:選用保和丸、枳實導滯丸等方,消導食滯,清熱和胃。
  2. 化痰止咳:佐以杏仁、紫蘇子、桑白皮等宣肺降氣;痰熱者加瓜蔞、浙貝母。
  3. 健脾助運:積滯緩解後,以六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調理脾胃,固本培土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鑑》指出,小兒積嗽多因「乳食過度,停滯中脘」,強調「消其積滯,嗽自寧矣」。清代《幼幼集成》亦載:「食積咳嗽,胸滿吐痰,宜曲麥二陳湯。」均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之旨,從脾胃論治咳嗽的特色。

積嗽一證,體現中醫「肺與脾胃相關」的整體觀,臨床需辨明虛實,標本兼治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