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熱泄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積熱泄瀉是一個中醫病證名,主要是由於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、酒濕辛辣等物,或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或外感熱邪,內鬱化火,引致腸胃積熱,損傷津液,導致泄瀉發生。

其主要臨床表現包括發熱口渴,肚腹皮膚感覺熱,時而出現疼痛,小便呈赤澀,瀉下帶有黃色泡沫,肛門排便困難且滯塞,有時會出現腹瀉交替便祕的情況,脈搏常見沉細且快,有時也會出現腸絞痛的現象。

治療上主要以清熱利濕、改善腸胃積熱為主,可以使用黃連枳殼湯、龍膽瀉肝湯、清胃湯等方劑。對於有便意但排便不爽的患者,可以使用大黃枳殼湯以清熱導滯。對於元氣虛弱的患者,可以加入人參以補益元氣。

預防積熱泄瀉,首先要注意飲食調節,避免過食肥甘厚味、酒濕辛辣等物。其次是要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志不遂,引起肝鬱化火。此外,還要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
積熱泄瀉是中醫常見的病證,其發病原因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。因此,在治療上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進行辨證施治,以達到最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