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熱泄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積熱泄瀉,中醫病證名。因多進膏粱厚味,酒濕辛辣等物,熱積腸胃所致的泄瀉。見《症因脈治》卷四。其證發熱口渴,肚腹皮熱,時或疼痛,小便赤澀,瀉下黃沫,肛門重滯,時結時瀉,脈多沉數,或見促結。治宜清腸胃積熱,方用黃連枳殼湯、龍膽瀉肝湯、清胃湯等。欲便不爽者,清熱導滯,用大黃枳殼湯。元氣虛者加人參。參見熱瀉條。

積熱泄瀉是由於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酒濕辛辣等物,或因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或因外感熱邪,內郁化火,以致腸胃積熱,灼傷津液,而致泄瀉。

其主要臨床表現為:發熱口渴,肚腹皮熱,時或疼痛,小便赤澀,瀉下黃沫,肛門重滯,時結時瀉,脈多沉數,或見促結。

治療上應以清腸胃積熱為主,可用黃連枳殼湯、龍膽瀉肝湯、清胃湯等。若欲便不爽者,可用大黃枳殼湯清熱導滯。若元氣虛者,可加人參以補益元氣。

積熱泄瀉的預防,首先要注意飲食調節,不宜過食肥甘厚味,酒濕辛辣等物。其次要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。另外,還要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
積熱泄瀉是中醫常見病證,其發病原因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也各有側重。因此,在治療上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證施治,以取得最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