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熱泄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積熱泄瀉
積熱泄瀉,又稱熱積泄瀉,為中醫病證名,屬泄瀉範疇之一,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膏粱厚味、酒濕辛辣之物,致使熱邪積滯腸胃,傳導失司而發病。此證首載於《癥因脈治》卷四,其病機關鍵在於腸胃積熱,氣機壅滯,臨床表現以熱象與泄瀉並見為特徵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失節:長期嗜食肥甘厚膩、辛辣炙煿之物,或過量飲酒,濕熱內蘊,積滯腸胃,化生火熱,下迫大腸。
- 濕熱內生:脾胃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精微,反釀濕熱,蘊結中焦,下注腸道,導致泄瀉。
- 氣機阻滯:熱邪壅塞腸腑,氣機升降失常,傳導失司,故見瀉下不爽、肛門重滯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泄瀉黃沫,黏穢臭濁,瀉時肛門灼熱,或見裏急後重,欲便不爽。
- 兼症:發熱口渴,肚腹皮熱,時或腹中疼痛,小便短赤。
- 舌脈:舌質紅,苔黃膩;脈象多沉數,或見促結(提示熱邪壅盛,氣血運行受阻)。
辨證要點
此證須與寒瀉、脾虛泄瀉等鑒別:
- 寒瀉:瀉下清冷,腹痛喜溫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- 脾虛泄瀉:病程較長,瀉下稀溏,神疲乏力,脈弱無力。
積熱泄瀉則以熱象明顯(如口渴、肛門灼熱)、瀉物穢臭為辨證關鍵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清泄腸胃積熱為主,佐以行氣導滯,依證候輕重選方:
- 黃連枳殼湯(《癥因脈治》):
- 組成:黃連、枳殼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等。
- 功效:清熱燥濕,理氣寬腸,適用於熱積初起,腹脹瀉下不暢者。
- 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:
- 組成: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澤瀉、車前子等。
- 功效:瀉肝膽實火,清下焦濕熱,適用於熱瀉兼見口苦、脅痛者。
- 清胃湯(《脾胃論》加減):
- 組成: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、牡丹皮等。
- 功效:清胃涼血,適用於胃熱上攻,下迫大腸者。
- 大黃枳殼湯(《癥因脈治》):
- 組成:大黃、枳殼、厚朴、檳榔等。
- 功效:通腑泄熱,導滯通便,適用於熱結較重,瀉下不爽、腹痛拒按者。
- 若元氣虛弱,可加人參扶正,防攻伐傷正。
相關證候
- 熱瀉(《醫學心悟》):泛指因熱邪所致的泄瀉,積熱泄瀉屬其範疇,但更強調飲食積滯化熱之病機。
- 暑瀉:夏季感暑濕之邪,暴注下迫,與積熱泄瀉相似,但發病更急,多伴外感症狀。
積熱泄瀉的治療,需緊扣「通因通用」原則,以清熱導滯為法,使積熱得泄,氣機調暢,則瀉自止。臨床須細辨熱邪與積滯孰輕孰重,靈活選方,方能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