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熱小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積熱小舌

積熱小舌為中醫喉科病名,指懸雍垂(又稱「帝丁」或「小舌」)因熱毒壅滯而腫脹疼痛之癥。此病多因肝胃二經鬱火熾盛,火毒上炎咽喉所致,屬實熱證範疇,臨床特徵為懸雍垂紅腫硬痛,甚則表面覆蓋白色腐膜,妨礙吞嚥,伴隨口乾、煩躁、脈象浮大等熱象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咽喉為「諸經之會」,肝經循喉嚨之後,胃經循喉嚨而入缺盆。若情志鬱結,肝氣化火,或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導致胃火熾盛,二者火毒相搏,上攻咽喉,燔灼氣血,則發為積熱小舌。如《喉科指掌》所述:「此癥因肝胃二經火毒飛騰」,明確指出肝胃火毒為病機關鍵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癥狀:懸雍垂腫脹硬痛,色紅或紫,表面或見白色腐衣,咽部灼熱,吞嚥困難。
  2. 全身癥狀:口苦咽乾、面赤煩躁、小便短赤、大便乾結,舌紅苔黃,脈象以右關浮大為典型,反映陽明胃熱熾盛。

治則與方藥

治療以清瀉肝胃火毒、涼血消腫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六味湯加減:基礎方選《喉科指掌》之六味湯(多為荊芥、防風、桔梗、甘草等疏風解毒藥),並佐以山梔、黃芩、黃柏清三焦火;生石膏、葛根清胃生津;滑石、木通導熱下行;草河車(即蚤休)清熱解毒消腫。
  2. 玉樞丹:又名紫金錠,具辟穢解毒、活血消腫之效,適用於熱毒壅盛、腫痛劇烈者。

辨證要點

需與「虛火喉痹」鑑別:後者多因陰虛火旺,癥見咽乾微痛、懸雍垂淡紅腫脹,脈細數,治宜滋陰降火;而積熱小舌屬實火,痛劇色赤,脈洪大,當清瀉為先。

古籍參考

《喉科指掌》強調此癥「右關脈浮大」,提示胃火為主,用藥側重清胃瀉火,兼以疏肝解毒,體現中醫「辨經論治」與「火鬱發之」的思路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依具體證候加減,臨床應用當遵醫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