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虎證似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白虎證似癇

白虎證似癇,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屬急驚風類證之一。此證首見於《幼科發揮》,其臨床表現與風癇相似,然細辨之則有差異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四十八》稱之為「白虎候」,並詳述其證候特徵:「其狀身微熱,有時啼喚,有時小冷,屈指如數,似風癇,但手足不瘈瘲耳。」意指患兒可見輕微發熱,時而啼哭不安,時而體溫略低,手指屈伸如計數狀,狀似風癇發作,然手足並無抽搐之象。
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外感風邪或內傷飲食,導致氣機逆亂,痰熱內擾,上蒙清竅所致。其病位主要與心、肝二臟相關,心主神明,肝主風木,若邪熱擾動肝風,或痰濁蒙蔽心神,則可出現類似癇證之表現。然與風癇不同之處,在於白虎證似癇未見明顯肢體抽搐,此為鑑別要點。

證候特點

  1. 熱象不顯:身熱輕微,或時有體溫偏低,此為邪正交爭,正氣未衰之象。
  2. 神志異常:患兒時而啼哭躁動,狀似驚恐,然神識未完全喪失。
  3. 肢體表現:手指屈伸如數物狀,然手足無瘈瘲(抽搐)之症,此與風癇之肢體強直、陣攣有別。
  4. 發作特徵:發作時間短暫,反覆出現,但無典型癇證之昏仆、口吐涎沫等症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此證,以清熱化痰、熄風定驚為主。若屬痰熱內擾,可選用溫膽湯加減,以化痰清熱、安神定志;若肝風內動,則可配伍鉤藤、蟬蛻等熄風之品。若兼見心經熱盛,可佐以黃連、梔子清心瀉火。臨證需辨明寒熱虛實,隨證施治。

與相關病證鑑別

  1. 風癇:發作時多有肢體抽搐、意識喪失,與白虎證似癇之「手足不瘈瘲」有別。
  2. 急驚風:來勢急驟,高熱抽搐,神昏譫語,較白虎證似癇病情更為危重。
  3. 臟躁:多見於成人,以情緒不穩、無故悲泣為主,小兒少見,且無身熱、屈指如數之表現。

白虎證似癇雖非重症,然其表現易與他證混淆,需細審病機,方能準確辨治。歷代醫家對此證之描述,體現了中醫對小兒驚風類疾病之細緻觀察與豐富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