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熱三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積熱三消

積熱三消為中醫證名,指因長期飲食不節,過食膏粱厚味,導致濕熱內積,進而引發上、中、下三焦消渴之證。此證多因脾胃運化失常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熱邪熏灼臟腑,耗傷陰液,形成三消之候。

病因病機

積熱三消的成因主要與飲食不節有關,尤其長期攝入肥甘厚味、辛辣炙煿之物,使脾胃受損,運化失司。濕濁內蘊,鬱而化熱,熱邪上熏肺胃,下灼腎陰,導致三焦功能失調,發為上消、中消、下消三種證型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上消(熱熏於肺)

    • 主證:煩渴引飲,口乾舌燥,小便頻數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    • 病機:肺熱熾盛,津液耗傷,故見口渴多飲。
    • 治法:清肺養陰,生津止渴。
    • 方藥清肺飲(黃芩、麥冬、桑白皮、地骨皮等),可酌加天花粉、知母以增強清熱生津之效。
  2. 中消(熱積於胃)

    • 主證:多食易飢,口渴喜冷飲,口臭,形體消瘦,大便乾結,舌紅苔黃燥,脈滑數。
    • 病機:胃火熾盛,消穀善飢,故見多食而瘦。
    • 治法:清胃瀉火,養陰潤燥。
    • 方藥清胃湯(黃連、生地、丹皮、升麻等)加葛根以生津止渴,或合用玉女煎(石膏、知母、麥冬、生地、牛膝)以清胃滋陰。
  3. 下消(熱流於下)

    • 主證:小便頻數,尿如膏脂,混濁不清,足心發熱,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病機:熱邪下注,傷及腎陰,或濕熱蘊結膀胱,導致小便異常。
    • 治法
      • 熱在膀胱:清熱利濕,選用八正散(車前子、瞿麥、萹蓄、滑石等)或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澤瀉等)。
      • 熱在腎: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八味丸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、山茱萸等)或文蛤散(文蛤、天花粉等)以清熱固腎。

臨床辨析

積熱三消與一般消渴不同,其特點在於濕熱內蘊,故治療時除養陰清熱外,需兼顧化濕。若濕熱未除,單用滋陰之品恐助濕滯邪;若過用苦寒,又易傷脾胃。因此,臨證需辨明濕熱與陰虛之輕重,靈活配伍用藥。

此證與消渴相關,但更強調「積熱」致病,故調理時需注重飲食禁忌,避免肥甘厚味,以防濕熱復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