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熱咳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積熱咳嗽

積熱咳嗽為中醫病名,屬內傷咳嗽範疇,主要由飲食不節、膏粱厚味積滯,或長期豪飲酒醴,導致中焦脾胃積熱,胃火上炎,燔灼肺金所致。此證首載於《癥因脈治·積熱咳嗽》,其病機關鍵在於「陽明受熱,肺被火刑」,即胃腸積熱上犯於肺,肺失清肅而發為咳嗽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積滯:過食辛辣炙煿、肥甘厚味,或暴飲暴食,脾胃運化不及,釀生濕熱,蘊結中焦。
  2. 酒熱內蘊:長期飲酒無度,酒性濕熱,鬱而化火,循經上熏於肺。
  3. 胃火刑金:足陽明胃經與肺經相通,胃中積熱上沖,灼傷肺絡,肺氣上逆而咳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證:咳嗽頻作,痰黏或黃稠,咳聲粗亢。
  • 兼證
    • 面赤煩躁,口乾口臭,或口舌生瘡。
    • 夜臥不寧,易發熱感,清晨咳嗽尤甚(因寅時屬肺,熱邪亢盛)。
    • 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或黏滯。
    • 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或洪大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中焦積熱為主

    • 證候:咳嗽伴胃脘灼熱、噯腐吞酸,舌苔厚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泄胃火,和胃降逆。
    • 方藥家秘清胃湯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、丹皮等)加減,或保和丸瀉白散
  2. 肺熱熾盛為主

    • 證候:咳嗽劇烈,痰黃難咯,胸悶氣粗。
    • 治法:清肺瀉火,化痰止咳。
    • 方藥家秘瀉白散(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、黃芩等)加瓜蔞、浙貝母。
  3. 熱結大腸

    • 證候:咳嗽兼腹脹便秘,肛門灼熱。
    • 治法:通腑泄熱,肺腸同治。
    • 方藥枳殼黃連湯(枳殼、黃連、大黃等)或涼膈散加減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食積嗽:因食滯脾胃,痰濕內生,上貯於肺所致,咳嗽多伴痰多、脘痞,治宜消食導滯(如二陳湯三子養親湯)。
  • 酒嗽:專因飲酒過度,濕熱傷肺,特點為咳引胸痛、痰中帶血,方選葛花解酲湯加減。

積熱咳嗽的治療首重「通降」二字,或清胃,或瀉肺,或通腑,務使熱邪有出路,肺氣得肅降。臨床需細辨熱邪所在部位,靈活運用清熱、化滯、降氣等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