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熱喉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積熱喉癰

積熱喉癰,病名首載於《喉科紫珍集》上卷,屬中醫喉科癰證範疇,多因飲食不節,過嗜膏粱厚味、醇酒炙煿之物,致胃中積熱壅盛,循經上攻咽喉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胃火熾盛,熱毒蘊結」,病位涉及足陽明胃經與手太陰肺經,蓋咽喉為肺胃之門戶,熱邪上灼,遂發為癰腫。

臨床表現
癰發於懸壅垂(俗稱「小舌」)旁側,局部紅腫高突,疼痛劇烈,甚則連及頷下,吞咽困難,形似乳蛾(扁桃體炎),然其腫勢多偏於一側,且易成膿。可伴見身熱煩渴、口臭、便秘、舌紅苔黃厚、脈洪數等胃熱實證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「清瀉胃火、解毒消癰」為大法,內外兼治:

  1. 內治方劑

    • 牛蒡解肌湯:主以牛蒡子、薄荷、連翹疏風清熱;輔以梔子、丹皮涼血瀉火;佐玄參、夏枯草軟堅散結,適用於癰初起兼表熱者。
    • 普濟消毒飲加減:黃芩、黃連直折胃火;板藍根、馬勃解毒利咽;升麻、柴胡引藥上行,並可酌加赤芍、皂角刺活血透膿,適於熱毒熾盛階段。
    • 若便秘腹滿,可加大黃、芒硝通腑泄熱,取「釜底抽薪」之意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吹喉:選用冰硼散或錫類散吹患處,以清熱消腫。
    • 含漱:以金銀花、甘草煎湯漱口,解毒止痛。

鑒別要點
需與「風熱乳蛾」、「陰虛喉癰」相區別:

  • 風熱乳蛾:多因外感風熱,雙側扁桃體腫大,表證明顯,治宜疏風清熱。
  • 陰虛喉癰:緣於肺腎陰虛,虛火上炎,癰色暗紅,疼痛較輕,病程纏綿,治當滋陰降火。

古籍佐證
《瘍科心得集》提及:「喉癰乃陽明積熱上升,結於喉間」,強調胃經熱結致病;《外科正宗》亦載:「過飲醇酒,縱食肥甘……熱毒積於胃脘,上衝喉嚨」,進一步闡明飲食不節與本病之關聯。

積熱喉癰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清上泄下」之思路,臨證需審其熱毒輕重,兼顧氣血壅滯與否,靈活化裁方藥,以達消癰散結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