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熱便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積熱便血

積熱便血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腸胃積熱,熱邪迫血妄行,損傷腸絡,導致大便下血的證候。其病因多與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厚味、長期飲酒,或情志鬱結化火等因素相關,致使熱邪內蘊腸胃,灼傷血絡,血溢脈外而見便血。此證與「熱毒下血」相似,但積熱便血更強調熱邪積滯的病理特點,屬內傷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因素:過食辛辣燥熱、肥甘厚味,或嗜酒無度,釀生濕熱,蘊結腸胃,久而化火,灼傷腸絡。
  2. 情志化火:憂思惱怒,肝氣鬱結,氣鬱化火,下迫大腸,損傷血絡。
  3. 外邪內傳:熱邪由表入裡,或暑熱之邪直中腸胃,與內積之熱相合,迫血妄行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大便下血,血色鮮紅或紫暗,或夾雜黏液,排便時肛門灼熱。
  • 兼症:腹痛腹脹,口乾口苦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或滑數。
  • 特徵:便血多與熱象並見,如煩渴、身熱、便秘等,與虛寒便血之血色淡、肢冷畏寒有別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腸胃積熱證

    • 表現:便血鮮紅,腹痛拒按,口渴喜冷飲,便秘或大便臭穢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涼血,瀉火通便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黃連丸(《丹溪心法》):主清腸胃濕熱,適用於酒毒或飲食積熱所致便血。
      • 當歸承氣湯:瀉熱通腑,兼和血潤腸,適合實熱內結兼血燥者。
  2. 濕熱下注證

    • 表現:便血黏滯,肛門灼痛,裏急後重,舌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涼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槐角丸地榆散,清大腸濕熱,涼血止痢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熱毒下血:多因外感熱毒或瘡瘍內陷所致,起病急驟,伴高熱、神昏,便血量大而色暗,屬急重症。
  • 脾虛便血:血色淡紅,質稀,伴氣短乏力,屬虛證,需補脾攝血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丹溪心法附餘》指出積熱便血與酒毒、飲食積滯相關,強調清熱涼血為要。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·諸血源流》進一步區分腸胃積熱與實熱內結之證,提出黃連丸、當歸承氣湯等方辨證運用。

積熱便血之治療,首重清泄腸胃積熱,兼顧涼血和絡,並需根據濕熱輕重、氣滯與否隨證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