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熱便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積熱便血

積熱便血是中醫的一種疾病名稱,指的是因為腸胃積熱、熱迫絡損所致的大便下血。它與熱毒下血相似,典籍《丹溪心法附卷》卷十一中有相關記載。在治療上,主要需要清熱涼血。根據《雜病源流犀燭.諸血源流》所述,如果是由腸胃積熱或因酒毒引起的便血,且伴有腹痛、口渴、脈弦數等症狀,則宜使用黃連丸或酒蒸黃連丸。如果是因積熱而引起的便血,治療上應瀉熱通便並和血潤腸,可使用當歸承氣湯。

積熱便血的病因病機

積熱便血的病因主要是腸胃積熱和熱迫絡損所致。腸胃積熱之原因多與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、久病虛弱等相關。飲食不節,如暴飲暴食、過食肥甘厚味、嗜酒等,都可能導致腸胃積熱;情志不遂則因憂愁、思慮過度、憤怒等心理反應導致肝氣鬱結,進而影響胃氣運行,引發胃熱;久病體虛者因正氣不足,脾胃功能虛弱,運化失常,容易產生濕熱積聚於腸胃之中。

積熱便血的臨床表現

積熱便血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大便下血、腹痛、口渴、舌質紅、苔黃、脈弦數等。大便下血通常呈鮮紅色,量多且黏稠,伴有腹痛、腹脹、便祕等症狀。口渴常為不止,口中有黏膩感。舌質呈紅色,舌苔黃,脈象顯得弦細且數。

積熱便血的診斷與鑑別診斷

積熱便血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,包括大便下血、腹痛、口渴、舌質紅、苔黃、脈弦數等症狀。鑑別診斷上,需要與熱毒下血、虛寒便血等進行區別。熱毒下血多見於外感熱邪侵襲的疾病,大便下血多呈鮮紅色,量多且質地黏稠,伴有發熱、口渴、咽痛、舌質紅、苔黃、脈數;虛寒便血多見於脾胃虛寒、氣血不足者,大便下血呈淡紅色,量少且質地稀薄,伴有腹痛、腹脹、便溏、乏力、面色蒼白、舌質淡、苔白、脈沉細。

積熱便血的治療

積熱便血的治療以清熱涼血、瀉熱通便為主要治療方法。常見的方劑有黃連丸、酒蒸黃連丸和當歸承氣湯等。黃連丸由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赤芍、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涼血、瀉火通便的作用,適用於腸胃積熱、熱迫絡損所致的便血。酒蒸黃連丸由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赤芍、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甘草、酒蒸黃連組成,具有清熱涼血、瀉火通便的作用,適用於腸胃積熱、熱迫絡損所致的便血。當歸承氣湯由當歸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組成,具有瀉熱通便、和血潤腸的作用,適用於內有實熱的便血病症。

積熱便血的預防

積熱便血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肥甘厚味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
  2. 心情宜舒暢,不宜憂愁憤怒。

  3. 注意適度的勞動與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
  4. 適度的運動,增強體質。

  5. 定期進行體檢,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相關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