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年腰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積年腰痛
積年腰痛,又稱久腰痛,首見於《外臺秘要·久腰痛方》,指腰痛反覆發作、纏綿難癒,病程長達數年或更久之證候。此病多因正氣不足,外邪久羈,或內傷積損,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筋骨失養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久留: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腰部,久滯經絡,氣血阻滯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久腰痛者,皆由傷腎氣所為。」
- 腎氣虧虛:腰為腎之府,腎精虧耗,或年老體衰,腎氣不足,無以濡養筋骨,遂成久痛。
- 氣滯血瘀: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氣血瘀阻,經脈不通,痛處固定,按之益甚。
- 痰濕阻絡:脾虛濕盛,痰濁內停,流注腰部,阻滯氣機,纏綿難解。
證候特點
- 疼痛性質:隱痛、鈍痛為主,時輕時重,遇勞加劇,休息稍緩。
- 兼症:或伴腰膝酸軟、下肢麻木,或見局部冷感、重著,甚則轉側不利。
- 舌脈:舌質多暗或有瘀斑,苔白膩或薄白;脈沉細、弦緊或澀。
中醫辨證分型
- 腎虛型
- 腎陽虛:腰部冷痛,畏寒肢冷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- 腎陰虛:腰酸隱痛,心煩失眠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氣滯血瘀型:痛如針刺,痛處拒按,夜間尤甚,舌紫暗,脈弦澀。
- 寒濕型:腰部重著冷痛,陰雨天加劇,苔白膩,脈沉緩。
- 濕熱型:腰痛伴灼熱感,小便短赤,苔黃膩,脈濡數。
治療原則
以補腎強腰、活血通絡為主,佐以祛風散寒、除濕清熱等法。
- 腎虛者:宜補益腎精,方用青娥丸(腎陽虛)、左歸丸(腎陰虛)。
- 瘀血阻絡者:治以活血化瘀,方選身痛逐瘀湯加減。
- 寒濕痹阻者:溫經散寒,方如獨活寄生湯。
- 濕熱蘊結者:清熱利濕,方用四妙丸。
外治法
- 針灸:取腎俞、命門、委中、阿是穴等,配合溫針或艾灸。
- 推拿:以滾法、按揉法舒筋活絡,鬆解局部氣血。
- 藥熨:以溫通藥材(如艾葉、川芎)熱敷患處,散寒止痛。
積年腰痛屬本虛標實之證,臨床須辨明虛實標本,調理臟腑氣血,方能緩解痼疾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皆強調「治病求本」,針對腎氣與經絡氣血調治,為此證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