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年肺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積年肺氣

積年肺氣為中醫病名,指因風寒、痰飲久積於肺,導致氣道壅塞,引發長年不癒之喘證。此病名見於《蘇沈良方》卷五,屬「久喘」範疇,特徵為病程纏綿,反覆發作,可歷時數十年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外感風寒未及時解散,或內傷飲食生冷,致寒飲內停,久積成癖,阻滯肺絡。肺主氣司呼吸,若氣道長期為寒飲所困,則宣降失常,發為喘促。久病則耗傷肺脾腎三臟正氣,形成本虛標實之候:標實為寒飲伏肺,本虛為肺氣不足或腎不納氣。

臨床表現
發作時以喘咳氣逆、胸悶痰多為主症,痰色多白而清稀,遇寒加劇;平素易感風寒,動則氣短。若兼脾腎陽虛,可見畏寒肢冷、夜尿頻多;若痰鬱化熱,則痰轉黃稠,兼見口乾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發作期(標實為主):治宜溫肺散寒、化飲平喘,方用九寶散(《蘇沈良方》),組成包含麻黃、杏仁、肉桂等,以宣肺散寒、降氣平喘。若痰飲化熱,可酌加黃芩、桑白皮以清肺熱。
  2. 緩解期(本虛為主):當培補正氣,分臟論治:
    • 肺脾氣虛:用玉屏風散六君子湯益氣固表、健脾化痰。
    • 腎不納氣:選用金匱腎氣丸人參蛤蚧散溫腎納氣。

相關理論延伸
《景岳全書》提出「喘有夙根」,與積年肺氣概念相通,強調痰飲為喘證宿根,遇誘因即發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,久喘需辨痰飲性質(寒、熱、虛、實),並重視「治痰當健脾」之法,以杜絕生痰之源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此病類似現代醫學之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、支氣管哮喘等,中醫從「痰飲伏肺」與「臟腑虛損」論治,提供調理體質、減少復發之思路。

(註:本文基於古籍記載及中醫理論整理,具體辨證須依臨床脈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