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冷胃脘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積冷胃脘痛

積冷胃脘痛,為中醫病證名,屬胃脘痛之一類,主因冷飲內傷,或外感寒邪,致陰寒凝積於胃脘,氣機阻滯而發作。其證候特徵為胃脘部冷痛,遇寒加劇,得溫則緩,常伴見手足逆冷、口吐清涎、二便清利、舌淡苔白滑、脈沉遲或弦緊等寒象。
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恣食生冷,或脾胃素虛,復感寒邪,致寒凝中焦,陽氣不展。《癥因脈治》言:「二便清利,手足逆冷,口吐涎沫,得寒飲則甚,此積冷癥也。」寒性收引,凝滯氣血,不通則痛;陽氣被遏,失於溫煦,故見四肢不溫、嘔吐清涎等虛寒之象。

治法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辛熱通陽,散寒止痛」為大法,依病機深淺選方:

  1. 輕證:寒邪初客,胃陽未衰,可用《類證治裁》之術附湯加厚朴、草豆蔻,以溫中散寒、行氣化濕。
  2. 重證:陰寒內盛,肢冷脈微,《醫學三字經》主張以理中湯加附子、肉桂,大補脾腎之陽,驅逐沉寒。若兼嘔逆頻作,屬寒邪犯胃,胃氣上逆,則投吳茱萸湯暖肝溫胃、降逆止嘔。
  3. 積冷成滯:若寒凝日久,兼見氣滯血瘀,《癥因脈治》推薦荳蔻丸(如草豆蔻、高良薑、肉桂等組成),溫通並行,消積止痛。

鑒別要點
此證需與其他胃脘痛區分:

  • 氣滯胃痛:痛而脹滿,噯氣則舒,脈弦,無明顯寒象。
  • 血瘀胃痛:痛如針刺,固定拒按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
  • 胃熱疼痛:灼痛煩渴,舌紅苔黃,脈數,與積冷之寒象迥異。

相關記載
歷代醫家對積冷胃脘痛論述甚詳,除前述典籍外,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寒邪犯胃,必用溫藥」,而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「冷積作痛,非溫不通」,均突顯溫法於此證之關鍵地位。

(按:胃脘痛泛指心窩部疼痛,涵蓋現代醫學胃炎、潰瘍等病症,然中醫辨證須分寒熱虛實,不可混為一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