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積塊,證名,指腹脅部結塊堅硬,觸之可及之證候,屬癥積範疇。明代醫家萬全於《保命歌括》中述:「大抵積塊者,皆一物為之根,而血涎裹之,乃成形如杯如盤,按之堅硬也。」此論揭示積塊之形成,乃因氣滯、血瘀、痰凝相互搏結,積聚成有形之結塊。

病因病機
積塊之成,多因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、外邪侵襲,或久病體虛,導致臟腑功能失調。氣機鬱滯,血行不暢,則瘀血內停;津液輸布失常,痰濁內生,與瘀血互結,日久形成堅硬結塊。其病位多在肝脾,涉及氣血痰瘀,屬本虛標實之證。

臨床表現
積塊固定不移,按之堅硬,或脹痛拒按,常伴面色晦暗、形體消瘦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脈弦澀等氣滯血瘀之象。若兼痰濕,可見脘痞納呆、苔膩等症。

治法方藥
治療當以行氣活血、化痰消癥為主,佐以軟堅散結。

  1. 膈下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:適用於瘀血內阻之積塊,以當歸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,五靈脂、延胡索散瘀止痛,香附、烏藥行氣解鬱。
  2. 自擬消積丸(參考《丹溪心法》):以海浮石、三棱、莪朮破血逐瘀,桃仁、紅花活血通絡,五靈脂、香附理氣止痛,共研末為丸,以石鹼、白朮煎湯送服,取其化痰健脾之功。

調治原則
積塊既去,當轉以補益氣血、調理臟腑為法,如用八珍湯、歸脾湯等,以防復發。然攻伐之劑需中病即止,免傷正氣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:指腹中堅硬結塊,推之不移,病在血分。
  • :屬有形之邪,結聚日久,痛有定處。
  • :屬無形之氣,聚散無常,痛無定處。

積塊之治,貴在辨明氣血痰瘀之偏盛,攻補兼施,標本兼顧,方得消癥化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