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聚痞塊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積聚痞塊穴

積聚痞塊穴,屬經外奇穴範疇,為中醫針灸學中治療腹部積聚、痞塊等病症之要穴。此穴位於人體背部,具有調理氣血、消積化滯之效,臨床應用廣泛。

穴位定位

積聚痞塊穴之定位,歷代醫籍記載略有差異,然其核心位置大致相同:

  • 《類經圖翼》記載:「灸背脊中命門穴兩旁各四指許是穴」
  • 《中國針灸學》明確定為:「第二腰椎棘突下間旁開4寸處」

具體取穴方法為:先定位命門穴(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),再向兩側旁開4寸(約患者三橫指加食指中節寬度),即為本穴。左右各一,共兩穴。

穴位特性與功能

積聚痞塊穴具有以下中醫特性:

  1. 消積化滯:專治各種積聚、痞塊,能疏通局部氣血瘀滯
  2. 調理脾胃:可改善胃痛、腸鳴、消化不良等脾胃功能失調症狀
  3. 調節生殖系統:對經閉、遺精等生殖系統疾病有一定療效
  4. 通絡止痛:具有明顯的止痛效果,尤其對腹部頑固性疼痛

主治病症

根據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,積聚痞塊穴主要治療以下病症:

  • 積聚痞塊:包括腹部腫塊、臟腑腫大等有形之積
  • 消化系統疾病:胃脘痛、腹脹、腸鳴、食積不化、慢性泄瀉
  • 婦科疾病:月經閉止、痛經、產後瘀滯
  • 男科疾病:遺精、陽痿、精室瘀阻
  • 其他:腰背酸痛、虛勞羸瘦

刺灸方法

本穴之治療方法主要有針刺與艾灸兩種:

針刺法

  • 進針方向:直刺
  • 進針深度:0.5-1寸(約1.5-3cm)
  • 手法:平補平瀉為主,視病情需要可施以捻轉補瀉

艾灸法

  • 艾炷灸:3-5壯
  • 艾條灸:溫和灸5-15分鐘
  • 特殊灸法:根據《類經圖翼》記載,可採用「痞在左灸右,在右灸左」的交叉灸法

中醫理論基礎

積聚痞塊穴之治療原理,基於以下中醫理論:

  1. 經絡學說:穴位位於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之間,能調節兩經氣血
  2. 臟腑相關:第二腰椎旁開區域對應腹部臟腑,尤與脾胃、腎關係密切
  3. 氣血理論:通過刺激該穴,可疏通局部氣血瘀滯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之效
  4. 陰陽平衡:採用左右交叉灸法,體現了中醫「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」的治療思想

臨床配伍

積聚痞塊穴常與其他穴位配伍使用,以增強療效:

  • 配中脘、足三里,治療胃脘痛、消化不良
  • 配關元、三陰交,治療月經不調、遺精
  • 配肝俞、脾俞,治療肝脾腫大
  • 配天樞、大橫,治療腹中積聚

歷史淵源

積聚痞塊穴最早見於明代張介賓所著《類經圖翼》,後被《中國針灸學》收錄為正式經外奇穴。歷代醫家對其定位與應用多有發揮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療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