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積聚
定義與源流
積聚為中醫病名,乃積病與聚病之合稱,首見於《靈樞·五變》。《難經·五十五難》進一步闡述:「病有積有聚,何以別之?然。積者,陰氣也,聚者,陽氣也,故陰沈而伏,陽浮而動。氣之所積名曰積,氣之所聚名曰聚。」此段經文明確指出積與聚在病因、病性及臨床表現上之差異。
積屬陰,為五臟所生,其病位固定,疼痛不移;聚屬陽,為六腑所成,其病變遊走,痛無定處。後世醫家據此發展出「五積六聚」之說,並將積聚與癥瘕、痃癖等證相互參照,如《聖濟總錄·積聚門》云:「癥瘕癖結者,積聚之異名也。」
病因病機
積聚之形成,多因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、外邪侵襲或正氣虛弱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痰濁、瘀血、食滯等病理產物凝聚而成。
-
積病:
- 病位:五臟為主,屬陰。
- 病機:氣血瘀滯,痰濁凝結,久而成積。
- 特點:病位固定,痛有定處,形質堅硬,病程較長。
-
聚病:
- 病位:六腑為主,屬陽。
- 病機:氣機鬱滯,時聚時散。
- 特點:病位遊移,痛無定處,時現時隱,病程較短。
臨床表現
積病
- 症狀:局部腫塊,堅硬不移,疼痛持續,按之痛甚。
- 病位特徵:
- 肝積(肥氣):左脅下。
- 心積(伏梁):上腹部。
- 脾積(痞氣):胃脘部。
- 肺積(息賁):右脅下。
- 腎積(奔豚):少腹部。
聚病
- 症狀:腹中氣聚,時聚時散,痛無定處,按之柔軟。
- 病位特徵:多見於腸胃,與氣機升降失常相關。
與癥瘕痃癖之關係
歷代醫家對積聚與癥瘕痃癖之區分多有討論:
- 《醫學入門》:以積聚為男子病,癥瘕為女子病。
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:按部位區分:
- 上焦:痞癖見於胸膈。
- 中焦:痃積聚滯見於腹內。
- 下焦:癥瘕見於臍下。
辨證要點
- 辨積與聚:
- 積屬陰,固定不移;聚屬陽,遊走不定。
- 辨虛實:
- 實證:形體壯實,疼痛劇烈,腫塊堅硬。
- 虛證:形體羸弱,疼痛隱隱,腫塊柔軟。
- 辨病位:
- 五積各有其位,六聚多涉腸胃。
治療原則
積聚之治,當分虛實久暫:
- 積病:以活血化瘀、軟堅散結為主,兼調臟腑。
- 聚病:以理氣解鬱、調和六腑為主,兼疏導氣機。
歷代方書如《金匱要略》之鱉甲煎丸、《醫學心悟》之積聚丸等,皆為治療積聚之代表方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