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積精
積精為中醫病名,指女性於月經期間行房,導致精血相搏,留滯胞宮或任脈,形成小腹結塊、痞滿腫脹之證。此病首見於唐代陳藏器之論述,後為《女科經綸》所收錄,其病機關鍵在於經期氣血下行,胞宮開放,此時行房易使外來精液與經血相混,阻滯脈絡,化為瘀濁,結於下焦。
病因病機
月經期間,衝任二脈氣血充盛,胞宮處於排泄經血之狀態,若此時行房,則外擾精氣與經血相搏,形成「精血相射」之勢。此濁瘀之邪隨經脈內侵,留滯於任脈或胞中,阻礙氣機運行,久則結為有形之塊,表現為小腹硬滿疼痛,狀如伏梁(古代病名,指腹中痞塊)。此外,瘀濁阻塞下焦,可影響膀胱氣化,故常兼見小便頻數澀痛等淋證之候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月經後小腹結塊,脹滿硬痛,按之不移,或伴腰骶酸脹,小便不利,頻澀刺痛。舌質多暗紫或有瘀斑,脈象沉澀或弦緊。若瘀久化熱,可見低熱、帶下黃稠;若兼氣滯,則脹痛更甚,時輕時重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「消積化痞,行瘀通淋」為原則,首重活血散結,通調水道。
- 主方:選用《金匱要略》之桂枝茯苓丸(桂枝、茯苓、丹皮、桃仁、芍藥)加減,取其活血化瘀、緩消癥塊之效。
- 加減:
- 若小腹冷痛,加吳茱萸、小茴香以溫經散寒;
- 小便澀痛明顯,加滑石、瞿麥、萹蓄以通淋利水;
- 瘀熱互結,加紅藤、敗醬草清熱化瘀;
- 氣滯甚者,酌加香附、烏藥以行氣止痛。
古籍佐證
除陳藏器所述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經水交合,敗精瘀血內阻」之病機,強調此類證候需與一般癥瘕鑑別,前者發病急驟,多有明確誘因,後者則病程緩慢,漸積成塊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指出,積精若遷延不治,恐轉為婦人癥瘕頑疾,故早期化瘀為要。
現代中醫觀點
當代中醫認為,積精之證類似於盆腔瘀血綜合徵或急性盆腔炎部分表現,其病理基礎與微循環障礙、組織粘連相關。臨床除用桂枝茯苓丸外,亦可配合針灸(如取穴關元、三陰交、血海等)以增強活血通絡之效。然須注意,此證需與腸癰、石淋等急腹症鑑別,以免誤治。
總言之,積精屬經期調攝失當所致之特殊病證,中醫從瘀論治,兼顧氣血水濕,體現「通因通用」之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