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積筋
積筋,又稱宗筋,為中醫學中重要之生理結構名詞,首見於《靈樞·五味》:「陰者,積筋之所終也。」此處「陰」指前陰,即外生殖器部位,而積筋為其筋脈匯聚之處,與肝、腎、衝脈等經絡系統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肝腎之關係
中醫認為「肝主筋」,而外生殖器之功能與筋脈活動直接相關,故積筋之狀態可反映肝氣疏泄與肝血濡養是否通暢。此外,「腎主生殖」,腎精充沛與否亦影響積筋之功能,如《素問·痿論》提及:「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。」即說明腎氣虧虛可能導致宗筋無力。 - 經絡聯繫
積筋為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及衝脈所過之處。衝脈為「十二經之海」,起於胞中,下出會陰,其氣血盛衰直接影響宗筋之勃起與收縮功能。故《靈樞·五音五味》云:「衝脈、任脈,皆起於胞中……其浮而外者,循腹右上行,會於咽喉,別而絡唇口。」說明衝脈與前陰之關聯。 - 生理功能
積筋主司前陰之運動與生殖功能,其氣血充盈則筋脈柔韌,功能正常;若氣滯血瘀、濕熱下注,或肝腎虧虛,則可能出現宗筋弛緩、疼痛或勃起障礙等症。
古籍論述補充
除《靈樞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多篇提及宗筋與整體筋脈系統之關係。如《素問·厥論》言:「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、陽明之所合也。」強調脾胃氣血對宗筋之濡養作用,因陽明經多氣多血,其盛衰間接影響宗筋狀態。
臨床相關概念
積筋異常常見於「筋痿」「陰痿」(即陽痿)或「疝氣」等病症,中醫辨證多從肝鬱、腎虛、濕熱或血瘀等方向論治。例如:
- 肝氣鬱結:積筋脹痛,伴情緒不舒,治宜疏肝理氣。
- 腎陽不足:宗筋萎軟無力,畏寒肢冷,治宜溫補腎陽。
綜上,積筋為中醫解剖與生理學之重要概念,其功能與肝腎、衝任脈息息相關,為臨床診治前陰疾病之關鍵所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