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結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積結瀉
積結瀉為中醫病名,屬泄瀉之一類,多因飲食停滯,內結腸胃所致。其病機主要為食積不化,阻滯腸道,氣機不通,升降失常,故而引發泄瀉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泄瀉,腹中絞痛,瀉後痛減,糞便臭穢,或夾雜未消化食物,甚則伴有發熱、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等症狀。舌苔多厚膩,脈象滑實或弦緊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,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食滯內停。
- 脾胃虛弱:素體脾胃不足,運化力弱,稍有不慎即易積滯成瀉。
- 外邪影響:若兼感寒濕或濕熱之邪,可加重積滯,使泄瀉更甚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消積導滯、調和腸胃為主,視證候輕重加減用藥:
- 輕證:可用平胃散加消積藥,如山楂、神麴、麥芽等,以健脾化濕、消食導滯。
- 兼發熱:若積滯化熱,見發熱、泄瀉溏臭,可於消導藥中加入香連丸(木香、黃連)或幹葛(葛根)以清熱升清。
- 重證:若積結較甚,消導不效,可酌加大黃以通腑瀉滯,使積滯從下而解。
相關證型
積結瀉與積滯泄瀉、食積泄瀉相似,皆因食滯內停所致,然積結瀉更強調「結滯不通」之病機,故腹痛較甚,瀉後雖暫緩,然積未去則易反覆。
總結
積結瀉以食積內結、腹痛泄瀉為特徵,治療需辨明寒熱虛實,靈活運用消導、通下等法,使積滯得化,腸胃功能恢復正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