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結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積結瀉

積結瀉,又稱積滯瀉或食積瀉,是指由於飲食停滯引起的腸胃泄瀉。

主要症狀包括泄瀉、腹部絞痛,瀉後疼痛減輕,並且瀉便有臭味。

《醫略六書.雜病證治》中提到:「積結瀉的症狀是腹部絞痛,可以使用平胃散加消積藥物來治療。」

對於食物積滯內結引起的發熱和腹瀉,可以使用消化導滯的藥物,其中可以加入香連和乾葛,如果沒有效果,還可以加入大黃。

治療積結瀉的方法主要是通過促進消化和排便,可以使用平胃散、香連丸等方藥。

平胃散由陳皮、半夏、生薑、甘草和大棗組成,具有和胃降逆,促進消化排便的作用。

香連丸由香附、連翹、乾薑、甘草和大棗組成,具有行氣止痛,促進消化排便的作用。

如果積結瀉伴有發熱,可以加入黃連和黃芩等清熱藥物。

如果積結瀉伴有腹痛,可以加入木香和枳實等行氣藥物。

如果積結瀉伴有便祕,可以加入大黃和芒硝等通便藥物。

治療積結瀉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進行辨證論治,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。

預防積結瀉時,應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過食和吃生冷油膩的食物,避免過酸、過甜、過鹹的食物。

平時要注意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如果出現積結瀉的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