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寒泄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積寒泄瀉是中醫的病名,指的是因寒邪內積而引起的泄瀉症狀。當寒邪滯留在腸道中,會導致脾陽虛衰,運化功能受損,水谷無法正常消化吸收,最終形成泄瀉。

寒邪內積的原因有多種,其中包括過食生冷食物和攝入寒冷飲料等。這些因素會使寒邪內生成長,進而影響脾陽的功能,導致脾陽虛衰,運化功能受損,從而引起泄瀉症狀。

積寒泄瀉的主要臨床表現有腹中綿綿作痛、小便不赤、口脣不乾、瀉下清白鴨溏的色澤,脈搏多為沉細而遲,有時也會感到脈搏沉結。

治療積寒泄瀉的方法主要是溫中散寒。當寒邪積滯內部時,應該通過散寒化滯、燥濕止瀉的方法來治療。可以使用豆蔻丸來散寒化滯,也可以使用理中湯或補中湯來溫中益氣、散寒止瀉。

預防積寒泄瀉的方法包括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,避免過食生冷、油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,同時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強體質,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情緒波動也是預防積寒泄瀉的重要措施。

積寒泄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進行治療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