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積寒泄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積寒泄瀉
病證名,屬中醫泄瀉範疇,指因寒邪內積、陽氣受遏所致的泄瀉。此證多因長期過食生冷,或外感寒邪、形寒飲冷,致寒邪漸積於脾胃腸道,阻滯氣機,運化失常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寒為陰邪,易傷陽氣。若脾胃素虛,復感寒邪,或飲食不節,恣食生冷,寒邪內侵,凝滯中焦,則脾陽不振,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,下趨大腸而成泄瀉。寒性收引,氣血凝澀,故腹痛綿綿;寒邪內盛,陽氣不布,故小便清長、口唇不燥;瀉下物色白或如鴨溏,乃寒濕下注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腹中隱隱作痛,喜溫喜按,泄瀉清稀,甚則完穀不化,色白或如鴨溏(糞便溏軟如鴨糞)。
- 兼症:畏寒肢冷,口淡不渴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滑。
- 脈象:脈沉細而遲,或沉緊,反映寒邪內伏、陽氣不足之候。
證型辨治
-
寒積內滯型
- 病機:寒邪積滯腸胃,氣機壅塞。
- 治法:散寒化滯,燥濕止瀉。
- 方藥:荳蔻丸(《癥因脈治》),方中以肉荳蔻溫中行氣,配合乾薑、肉桂散寒,蒼朮、厚朴燥濕健脾,佐以木香調氣止痛。
-
腸胃虛冷型
- 病機:脾胃陽虛,寒從內生。
- 治法:溫中益氣,散寒止瀉。
- 方藥: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為主,人參、白朮健脾益氣,乾薑溫中散寒,甘草調和諸藥;若中氣下陷,可合用補中湯(《醫學心悟》),升提陽氣。
相關鑑別
- 寒泄:泛指寒邪所致的泄瀉,病機較廣,積寒泄瀉屬其一種,特點在於「積寒」為漸積而成,病程較長。
- 鴨溏:形容泄瀉物狀如鴨糞,為寒濕下注之特徵,常見於本證。
古籍參考
《癥因脈治·卷四》指出:「積寒泄瀉,因過食生冷,寒積中焦……脈沉遲而結。」強調寒邪內伏與脈象特徵,並提出溫散為治療大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