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雞足針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雞足針法
雞足針法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其名源自針刺後形似雞爪的排列方式。此法最早見於《靈樞·衛氣失常》,文中提及「重者,雞足取之」,意指針對病邪深重或氣血瘀滯較甚之證,可採用此針法以增強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。
操作特點
雞足針法的核心在於「一正二斜」的進針方式:
- 正入一針:先垂直刺入主穴,深達所需層次(如肌肉層)。
- 斜入二針:於主針旁側,分別向左、右各斜刺一針,針尖朝向主針方向,形成三針鼎立之勢。此布局類似雞足分叉,故得名。
理論依據
此手法屬「合谷刺」的範疇(《靈樞·官針》載:「合谷刺者,左右雞足,針於分肉之間」),強調對「分肉」(肌肉間隙)的刺激,適用於:
- 痺證:如風寒濕邪侵襲筋肉,導致氣血凝滯、疼痛拘攣。
- 經筋病:針對肌肉韌帶損傷或慢性勞損,通過多向透刺以鬆解黏連。
- 氣滯血瘀:三針共奏行氣活血之效,尤適於局部腫硬或結節。
臨床應用
雞足針法常施於肌肉豐厚處,如肩頸(斜方肌)、腰背(豎脊肌)或四肢(腓腸肌)。例如:
- 肩凝症(五十肩):於肩髃穴正刺一針,再斜刺兩針透向肩前、肩後,以緩解筋肉黏連。
- 腰腿痛:在環跳穴配合雞足刺法,擴大刺激範圍,疏導足少陽經氣。
與其他針法區別
- 傍針刺:一正一斜,僅兩針,用於固定痛點。
- 齊刺:三針並列直刺,集中攻堅。
- 揚刺:正中一針,周圍四針淺刺,多用於寒痺。
雞足針法透過多向透刺,兼具「點面結合」之效,體現中醫「以通為用」的治療思想,臨床需依患者體質及病位深淺調整針刺角度與深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