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雞子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雞子灸
雞子灸為中醫灸法中間接灸之一種,又稱「雞蛋灸」,主要應用於外科癰疽腫毒初起未潰之時。其法以熟雞蛋對剖去黃,覆蓋於患處,再於蛋殼上施以艾灸,藉艾火之溫通與雞蛋之藥性,共奏散結消腫之效。
操作方法
- 備蛋:取雞蛋一枚,煮熟後對半切開,去除蛋黃,保留蛋白及蛋殼,形成半圓形凹面。
- 覆患處:將蛋白面緊貼於紅腫無頭之瘡瘍上,四周以麵粉糊或濕麵團固定,以防艾火灼傷皮膚。
- 施灸:於蛋殼頂端放置艾炷,點燃施灸,通常灸3至5壯(每壯約3至5分鐘),或以患者覺患處癢、熱,或蛋殼表面起泡為度。
- 變通:若腫毒範圍較大,可改用鴨蛋施灸,原理相同,而覆蓋面積更廣。
作用機理
雞子灸結合艾灸溫通經絡與雞蛋清清熱解毒之性。中醫認為,蛋白性涼,能清熱解毒、斂瘡生肌;艾火溫熱,可活血散瘀、透達腠理。二者相輔,既能引邪外透,又可緩解艾火之燥烈,適用於陽證初起之癰腫。
古籍記載
- 《壽世保元》載:「發背癰疽,初起未破,用雞卵半截蓋瘡上,四圍用麵餅敷上,用艾灸卵殼尖上,以病人覺癢或泡為度。」強調此法於癰疽初起時能促其消散。
- 《串雅外編》稱:「凡毒初起,紅腫無頭。雞子煮熟,對劈去黃,用半個合毒上,以艾灸三壯,即散。」並提及紅腫範圍大者可改用鴨蛋施灸。
適應症
主要用於癰疽、發背、無名腫毒等外科陽證,症見局部紅腫熱痛、尚未成膿者。此灸法可疏通局部氣血,防止熱毒壅滯,促其消散。
雞子灸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思維,透過外敷與艾灸結合,達到內病外治之效,為傳統外科療法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