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雞胸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雞胸痰

雞胸痰為中醫病名,屬「流痰」之一類,特指發於胸部的痰證,見載於清代醫家趙濂所著《醫門補要》卷中。此病多發於小兒,因痰濁凝滯於胸骨,致使胸前逐漸高突,形似雞胸,故而得名。其病機與流痰相通,然病位專注於胸,臨床表現及治療亦有特異之處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雞胸痰之形成,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失養,致肺腎陰虛,虛火內灼,煉液成痰;或脾虛失運,痰濕內生,流注胸骨。痰濁久聚,阻滯經絡,氣血不暢,漸致胸骨變形。小兒臟腑嬌嫩,氣血未充,易受痰濕侵襲,故本病多見於兒童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胸前部逐漸隆起,皮色如常,觸之質硬,形似雞胸。患兒多伴咳嗽、痰吐,痰色白或黃稠;陰虛火旺者,可見潮熱盜汗、顴紅消瘦;氣陰兩傷者,則見氣短喘促。若病情遷延,痰濁化熱成膿,則腫塊轉軟,按之應指,終至破潰,流出稀薄膿液,久不收口,形成瘻管,纏綿難愈。此證相當於西醫之胸骨結核,或胸骨骨髓炎等病。

辨證論治

1. 痰濕凝滯證

胸骨高突,質硬不紅,咳嗽痰多,胸悶納呆,舌淡苔白膩,脈滑。
治法:健脾化痰,軟堅散結。
方藥:二陳湯合消瘰丸加減,酌加浙貝母、牡蠣、夏枯草等。

2. 陰虛火旺證

胸骨隆起,伴潮熱盜汗,咳嗽痰少而黏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治法:滋陰降火,化痰通絡。
方藥:補肺養陰湯加減,可加生地、玄參、知母、地骨皮等。

3. 氣血兩虛證

潰後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,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
治法:益氣養血,托毒生肌。
方藥:托裏消毒散加減,或十全大補湯化裁。

外治法

若膿成未潰,可外敷沖和膏或陽和解凝膏;已潰者,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膿盡後改用生肌散收口。

雞胸痰屬慢性虛損性疾病,治療需耐心調理,注重扶正祛邪,兼顧局部與整體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痰先治氣」,故用藥常佐以理氣之品,如陳皮、香附等,以助痰消結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