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雞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雞胸(龜胸)

雞胸,又稱「龜胸」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幼科金針》。其特徵為胸廓畸形突出,狀如雞胸或龜背,並伴隨體瘦神疲、氣息短促無力等症狀。此症多因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,導致脾腎虧虛、骨骼失充,常見於小兒佝僂病(俗稱「軟骨病」)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雞胸的形成與「脾腎兩虛」密切相關。腎主骨生髓,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餵養失調,脾腎虧虛,則氣血不充、骨髓不盈,骨骼發育受阻,胸骨外突而成畸形。此外,久病喘咳、肺氣壅滯,亦可能使胸廓變形,但此類情況多屬「肺脹痰壅」,與佝僂病所致之雞胸病機有異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脾腎虧虛型

    • 主證:胸骨高突,形瘦神疲,面色萎黃,食少便溏,夜寐不安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培補脾腎,益氣填精。
    • 方藥:常用「補天大造丸」加減,此方由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當歸、山藥、紫河車等組成,能補益先天與後天之氣,強壯筋骨。
  2. 肺熱痰壅型

    • 主證:胸高氣促,咳嗽痰多,面赤唇紅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肺化痰,降氣平喘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「麻杏石甘湯」合「葶藶大棗瀉肺湯」,以宣肺清熱、滌痰通絡。

輔助療法

除內服藥物外,中醫亦重視外治與調養:

  • 針灸:選取足三里、脾俞、腎俞等穴,以健脾益腎、促進氣血運行。
  • 推拿:運用捏脊療法,調理督脈與膀胱經,增強脾胃功能。
  • 食療:多食山藥、蓮子、核桃等補益脾腎之品,避免生冷黏膩食物傷脾。

雞胸一症,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注重孕期調護與小兒餵養,若見早期徵兆,當及時調理脾胃,防微杜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