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雞心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雞心痔

雞心痔為中醫痔瘡之一種,因形似雞心而得名,屬肛門贅生物範疇。其名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,描述其特徵為肛周皮下生贅,狀若雞心,或單發或多發,常伴局部瘙癢,甚則摩擦出血。此病多因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,或久坐久立、負重勞累,致經絡阻隔,結聚肛門而成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雞心痔之形成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」指出飲食不節、濕熱內蘊為發病之基。濕熱下迫大腸,血脈壅滯,瘀結肛門;或脾虛氣陷,固攝無力,肛周筋脈鬆弛,遂生贅疣。此外,風燥濕熱相搏,亦可致局部氣血不和,形成痔核。

臨床表現
肛門邊緣可見淡紅或暗紅色突起,質地柔軟或稍硬,形如雞心,觸之無痛或微痛,然因濕熱蘊結,常覺瘙癢難耐。若染邪毒,則可腫痛化膿;日久氣虛者,贅皮或漸增大,垂脫肛外。

治法

  1. 內治:以清熱利濕、活血散結為主。濕熱下注者,可用止痛如神湯(秦艽、桃仁、皂角刺等)加減;氣虛下陷者,宜服補中益氣湯升提固攝。
  2. 外治
    • 熏洗法:取五倍子、苦參、黃柏、芒硝等煎湯,先熏後洗,以收斂消腫。
    • 敷藥:可選用田螺水枯痔散外塗,促使痔核萎縮。
  3. 手術:若贅皮過大或反覆發作,可施「結紮法」或「切除術」,古籍稱「線痔法」,以藥線纏紮其根,令氣血斷絕而自落。

古籍考據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痔瘡形名各異……如雞冠、菱角、雞心者,俱宜外用點藥,內服涼血。」強調辨形施治;《醫宗金鑑》亦載,此類痔瘡「總由濕熱風燥,留滯腸胃」,治法當分虛實標本。

雞心痔雖屬外症,然其機理不離臟腑氣血,臨證需審因論治,外祛形邪,內調根本,方得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