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雞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雞癇
雞癇為中醫病名,屬「六畜癇」之一,亦稱「雞癲」。此症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五,記載其臨床特徵為「搖頭反折,喜驚自搖」,意指患者發作時頭頸搖動、身軀反張,並伴有易受驚嚇、肢體不自覺顫動等症狀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雞癇與風、痰、驚等病理因素相關,多因臟腑功能失調,尤其是肝風內動或痰迷心竅所致。肝主筋,風性動搖,若肝陽上亢或陰虛風動,可引動筋脈拘急,發為癇證;痰濁蒙蔽清竅,則見神識昏蒙、驚搐等症。此外,先天稟賦不足或情志過極,亦可能誘發此病。
臨床表現
患者發作時,形似雞鳴或雞啄之狀,具體表現包括:
- 頭頸搖動:如雞搖頭,頸項強直或反折。
- 肢體抽搐:四肢不自主抽掣,或屈伸不利。
- 神志異常:發作時或伴短暫意識障礙,平素易驚恐不安。
- 痰涎壅盛:部分患者可見喉中痰鳴、口吐白沫。
治法與取穴
《千金要方》提出灸法治療,主張「灸足諸陽各三壯」,即取足部陽經穴位(如足三里、陽陵泉等)以溫通經氣、熄風定癇。後世醫家亦常配合以下治法:
- 針灸:選百會、風池、太衝等穴平肝熄風;豐隆、中脘化痰降濁。
- 方藥:可選用定癇丸、滌痰湯等加減,以豁痰開竅、鎮驚安神。
相關概念
雞癇屬「六畜癇」分類,與其他五畜(馬、牛、羊、豬、犬)癇證同源於古代取類比象之思維,以動物姿態比喻發作形態。此分類法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等典籍,反映中醫對癇證的細緻觀察。
雞癇之論述,體現中醫從形神合一角度辨治癇證的特色,結合經絡理論與臟腑辨證,為臨床提供獨特診療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