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雞膯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雞膯疳

雞膯疳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疳瘡範疇,其名首見於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卷六十九。此病臨床表現可分為兩類,一類與下疳相關,另一類則特指包莖水腫之證,二者雖同名而病機各異,茲分述如下:

一、下疳兼睪丸陰囊證

此類雞膯疳多因濕熱毒邪下注肝經,或房事不潔,感染穢毒所致。其主證為下疳(外生殖器潰瘍)發作時,疼痛牽引睪丸,並伴陰囊墜脹腫痛。病機關鍵在於肝經循陰器,濕熱瘀毒循經絡壅滯,導致氣血不通。治法宜清肝瀉火、解毒利濕,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,外治可配合黃連膏或青黛散塗敷。

二、包莖水腫證

此類又稱「陰腫疝」,多因風濕外襲或濕熱下注,致使包皮水腫光亮,狀如雞膯(雞嗉囊),故名。證見包皮緊繃腫脹,甚則排尿困難,局部灼熱疼痛。病機屬濕熱蘊結,氣滯水停。內治宜清熱利濕、行氣消腫,方用導赤散五苓散化裁;外治可採芒硝煎湯燻洗,或以如意金黃散調敷。

病因病機探析

中醫認為,雞膯疳無論何類,均與肝經濕熱、下焦氣滯密切相關。肝主筋,其經脈繞陰器,濕熱毒邪易循經下注;而水腫之證,則多因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,或外邪侵襲,導致局部氣化失常。

古籍考據

除《醫宗金鑑》外,清代《瘍醫大全》亦提及此病,強調「疳瘡毒陷,腫及子系」之重症,需防毒邪內攻。歷代醫家多從肝脾論治,兼顧解毒、利濕、行氣三法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。

雞膯疳之診斷須結合局部形色、脈象及全身症狀,區分濕熱輕重與氣血瘀滯程度,方能用藥精準。此病名雖罕見,然其辨治思路對現代中醫臨床處理外生殖器疾患,仍具參考價值。